“通過持續性的考古發掘,不斷構建和完善北庭學的框架和內涵”“讓北庭學這個金字招牌沿著古今絲路的金光大道大放異彩”“北庭歷史時期就已是多民族融合的共生環境”“讓北庭學的研究成果不斷向國際社會展示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
10月24日至25日,第五屆新疆北庭學術研討會暨北庭故城考古40周年紀念活動在北京舉行,聚焦“北庭故城與絲綢之路”主題,全國考古文博領域70多位專家學者匯聚一堂,共襄北庭考古研究盛會,共商北庭學發展大計。???????
北庭故城遺址位于新疆昌吉州吉木薩爾縣北庭鎮,是唐代起建立的戍邊中心和絲綢之路歷史重鎮。北庭故城遺址為唐代北庭都護府治所,是唐至元時期絲綢之路天山北麓政治、軍事和文化中心,也是目前天山北麓保存最為完整、最大的一處古代城市遺址。1979年至1980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新疆考古隊對北庭故城附屬建筑北庭西寺進行考古發掘,證實北庭西寺為高昌回鶻的王家佛教寺院,拉開了北庭考古研究序幕。此后,北庭故城1988年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列為國家考古遺址公園,2014年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北庭高昌回鶻佛寺遺址尚有一半未發掘,這是今后高昌回鶻佛教考古學主要的生長點,彌足珍貴。”40年前參加北庭故城考古發掘的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孟凡人研究員認為,北庭故城保存狀況表明,它是新疆地區最適于大規??脊虐l掘、可出成果最多、最有價值的古城遺址。他希望北庭考古文保工作者繼承傳統,讓北庭學這個金字招牌沿著古今絲路的金光大道大放異彩,為共創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中國考古學和北庭學作貢獻。
當年新疆考古隊領隊、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孫秉根研究員說,通過40年前兩次大規模的科學發掘,北庭高昌回鶻佛寺遺址發現一千多平方米精美壁畫,出土一大批陶器、銅鐵器、玉石器和彩繪木構件等珍貴文物,為研究高昌回鶻時期歷史文化、宗教信仰、佛教藝術、社會經濟等提供了極其珍貴的實物資料。該遺址壁畫上發現很多回鶻文和漢文等題記表明,北庭當時就已經是多民族融合的共生環境,這為研究新疆民族團結的歷史淵源提供了寶貴史料。
北京大學歷史系榮新江教授在《絲綢之路與北庭的多元文化》的主題發言中稱,北庭都護府南枕天山、北望草原,具有天然的地理優勢。其四通八達的道路網絡,使北庭成為北疆地區一個交通樞紐和貿易中轉站,也匯聚了多種絲綢之路的文化要素,使東、西方文化在這里植根、開花、結果。
中國社會科學院邊疆民族與宗教研究室副主任、北庭考古隊領隊郭物研究員指出,通過北庭故城遺址考古發掘工作,唐代至蒙元時期的北庭面貌慢慢顯露出來,以實物證明了漢唐時期,特別是唐代時期中原王朝在新疆的有效統治和絲綢之路的繁榮暢通。他表示,今后要開展持續性的考古發掘,搜羅北庭歷史上所涉及的全部區域,并通過歷史文獻和考古資料的梳理及實地調查,不斷構建和完善北庭學的框架和內涵。“這是一項長期的工作,可能要幾代人的持續努力”。
新疆北庭學研究院介紹,北庭學概念自2016年提出并于當年6月在吉木薩爾縣成立北庭學研究院以來,北庭學研討會已連續舉辦4屆。北庭學研究院還邀請一批專家學者建立北庭學智庫,與多所高校及科研機構合作建立研學實踐基地,并先后出版《北庭史論集》《北庭錢幣研究》《北庭史叢考》《北庭高昌回鶻佛寺壁畫》《北庭學研究第一輯》《北庭學研究第二輯》《北庭史料匯編》等學術專著,這些都為北庭學研究與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考古研究所所長陳星燦研究員提出,希望專家學者通過新疆北庭學術研討會放開眼界、提升境界,推進北庭學術研究向更高層次發展,讓北庭學術研究更加立體、更加廣泛、更加深入,也讓北庭學的研究成果不斷向國際社會展示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講清楚中華文明的燦爛成就和對人類文明的重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