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屆全國炎黃文化論壇11月1日在山西太原舉行。業內百余名專家、學者齊聚于此,圍繞“弘揚炎黃文化、實現民族復興”主題展開研討與交流。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王震中介紹,在5000多年文明歷史的發展進程中,中華民族形成自己的優秀文化,得到整個中華民族的認可、認同和接受,其中作為最核心內容的炎黃文化已成為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
當日,與會專家、學者從炎黃文化古今、陶寺“中國龍”與炎黃精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幾個歷史問題等方面進行演講,進一步挖掘炎黃文化的時代價值,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促進中國經濟和文化旅游產業的發展。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山西工作隊隊長何駑長期致力于陶寺考古發掘研究,他表示,中國龍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圖騰”,這就是“炎黃精神”,而不是祖先崇拜意義上的“龍圖騰”。中國人世代傳承的是中國龍表征的“炎黃精神”這一先進核心價值體系。
山東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張少紅認為,研究炎黃文化,傳承炎黃文化,有利于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同時,有利于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
炎帝和黃帝被尊稱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近年來,山西高平、湖北隨州、湖南炎陵、河南新鄭、陜西黃陵等地都有炎帝、黃帝的相關祭拜活動,每年吸引大批臺灣民眾和全球華僑華人參與。
“要凝聚天下炎黃子孫,共同承擔起對中國文化事業保護和傳承使命,把這項事業做精、做實、做大、做強。”王震中說,以更加開放的心態與舉措推動國內外炎黃文化研究,建立常態化的務實合作文化交流機制,努力打造“國家級文化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