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幻電影《流浪地球》的結尾,主人公駕駛飛船沖進離子束引爆木星。從科學角度來說“木星會不會被引爆?”,英籍科學家、北京化工大學特聘教授戴偉(David Evans)選擇用實驗驗證。
11月1日在2020中國科幻大會“青少年科普科幻教育專題論壇”會議現場,戴偉播放了他帶領團隊重現“點燃木星推動地球”的實驗片段。他還在現場進行了“黃瓶子”化學秀。隨著他不斷搖晃手中燒瓶,液體因與瓶中空氣接觸而產生顏色變化,或黃或綠。而這也是這位身材魁偉、穿著白大褂、戴著護目鏡的“洋教授”得名“彩虹爺爺”的由來。
在做實驗的過程中,戴偉不斷地用一口流利的中文向場內外觀眾普及相關化學知識,互動間氣氛熱烈。他說,信息時代里的信息太多了,人們需要用科學的方法去判斷真偽。培養大家的科學思維,也是他堅持做科普工作的原因所在。
戴偉還向青少年們喊話。“如果現在的科學家什么都懂,你們學習科學做什么呢?”他大笑著說,年輕人的認知創造能力是無限的,“你們就是未來的科學家”。
而在《流浪地球》的原著作者劉慈欣看來,科幻作品可以活躍思維、激發想象力,讓青少年對科學、宇宙、大自然產生興趣,為他們今后進一步學習科學帶來很好的動力。
“要想寫好科幻小說,關鍵是要嘗試站在很高的高度上看待歷史、看待未來。另外要培養對新世界、新事物的好奇心和向往,以及豐富的社會閱歷。在這個科幻的黃金時代一起努力。”劉慈欣在本次“青少年科普科幻教育專題論壇”會議宣傳片中,對于那些對科幻寫作感興趣的青少年朋友說。
“青少年科普科幻教育專題論壇”是本屆科幻大會六個專題論壇之一,主題為“以好奇為指引 探科幻之未來”,由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承辦,清大紫育、北京科技報、《科學故事會》雜志協辦。中國科學院院士林群等知名專家學者、科普科幻作家、優秀青少年創作者和教育工作者在會上發言,并有“全國中學生科普科幻作文大賽部分專家受聘儀式”“全國青少年科學創作活動頒發證書儀式”、青少年科普科幻創作主題沙龍與對談、科普科幻劇目展演等系列活動,旨在反映青少年科學普及和科幻創作的現狀與成果,激發更多青少年的參與熱情,并為科學教育領域工作建言獻策。
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理事長、中國科學院院士周忠和指出,青少年是中國科幻的未來,也是中國的未來。雖然只有少數學生會最終走上科學探索之路,但科學作為人類主要思考方式的一種,對于大多數從事其他職業的學生的成長也大有裨益??破湛苹媒逃部梢宰鳛橥ㄗR教育的一種方式進行推廣。
“由好奇心引發的對科學的興趣和想象力,像小樹苗一樣珍貴而脆弱。”周忠和呼吁大家共同營造鼓勵獨立思考、敢于質疑、包容并蓄的文化土壤和環境,呵護青少年的好奇心,為未來打好根基。
中國教育學會常務副會長劉堂江也提議教育工作者攜手科技工作者,為青少年提供叩響科學殿堂大門的機會,讓科學的種子在他們心中生根發芽、開花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