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汗廟供奉著哪位可汗?萬米古地道藏著哪些秘密?記者近日實地探訪山西省介休市龍鳳鎮張壁古堡。這座當代作家馮驥才眼中“中國北方古村落的活化石”的古堡,經歷史長河上千年洗滌,濃縮著千百年時代變遷的歷史記憶。
東晉十六國及南北朝年間,中國北方動蕩不安,先民屯聚筑堡防御自衛。張壁古堡便是這一時期的產物。近年,隨著拍攝、取景于此的《1942》《爸爸去哪兒5》等影視劇、節目的播出,這座千年古堡漸成旅游“打卡”地。
堡內建筑呈里坊格局,可汗廟、琉璃碑等文物古跡散布其間。介休市龍鳳鎮黨委副書記宋暉介紹,“多數專家推定張壁古堡始建于十六國時期,系后趙豪強張平所建的眾多塢壁(堡)之一。”
眾多文物古跡中,可汗廟尤為吸引眼球??珊箯R建于何時?供奉的是誰?已遷至新村從事旅游工作的古堡居民劉曉靜說,游人幾乎都會問起上述問題,“聽老輩人說,供奉的是‘定楊可汗’劉武周。”
不過,對于供奉對象,有人認為是東魏權臣高歡,有人認為是唐初突厥人突利可汗,也有人認為是北齊名將斛律光。其中共識是,可汗作為古代部分游牧民族首領尊號,融合游牧民族英雄崇拜和漢族建廟祭祀禮俗的可汗廟,成為見證古代民族大融合的鮮活實例。
行走堡中,夯筑堡墻、古建民居……訴說著歲月滄桑,歷史厚重感撲面而來。“10多年前,這里還不成氣候。”宋暉說,彼時堡內居民往往拆老宅建新屋,不少古建民居被貼上瓷磚,加之年久失修、人為損壞等因素,古堡原貌遭到嚴重破壞。
2009年,當地政府聯手煤企,聘請清華大學文化遺產保護研究所制定《張壁古堡文物保護總體規劃》,依“先建新村遷出居民保護歷史遺存,再吸納居民就業和引入業態活化古堡”路徑,對古堡展開持續修繕保護。
恢復原貌的民居、琉璃覆頂的廟宇……古堡在修繕保護中煥發生機,激活了當地鄉村旅游。堡內地下遍布四通八達的地道,上下三層與地面建筑巧妙勾連,陷阱、馬廄、藏兵洞……當年先民防御求生的地道,早已忘卻了硝煙和廝殺聲,成為今人探幽獵奇所在。
宋暉介紹,堡內居民從事旅游及相關工作,居民閑置房屋被開發為客棧,人均收入由2009年的8000元,增加到2019年的22000元,古堡居民走向富裕。
東晉十六國及南北朝年間,羯、鮮卑、氐、羌等民族先后崛起于中國北方;五代十國年間,沙陀、契丹等民族爭雄北地;明朝末期,女真族入關。山西作為北方游牧民族主要活動地區之一,張壁古堡、砥洎城、郭峪古堡等眾多塢堡建筑散布其間。
延綿千百年而不廢的古堡,濃縮著中國農耕文化和傳統民間智慧,見證了民族融合和民族文化交流的歷史。而今,這些昔時亂世中幸運者的“度災之府”,在修繕保護中迎來新生,一如張壁古堡一樣,成為鄉村振興的利器。
宋暉說,“讓歷史會‘說話’,讓文物‘活’起來,古堡‘新生’,喚醒了當地千百年的民俗文化和歷史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