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文化交流學術聯盟(以下簡稱“聯盟”)3日在北京成立。該聯盟由中國人民大學發起,北京大學等23家高等院校、研究機構共同加入。
聯盟旨在創新國際文化交流學術研究合作機制,共同研究新時代中外文化交流的重大問題。
中宣部對外推廣局局長吳旭希望聯盟團結聯系更多的外國同行,通過“請進來”“走出去”的方式,以學術交流、文化活動為載體,積極開展中外文化交流、中西文明對話,注重各展所長,積極搭建國際文化交流平臺。
教育部國際合作與交流司副司長閆炳辰說,大學主要有四大功能: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服務社會、文化傳承和創新,聯盟正是促進文化傳承和創新的重要平臺。正如聯盟章程所言,這個聯盟是要在新形勢下,整合我國高校和研究機構的專業研究能力,為院校機構間的學術合作,搭建一個聚焦國際文化交流的學術共同體,發揮成員單位學術交流智力支撐、智庫建設、決策咨詢等方面的優勢作用,增進中華文明與其他文明的跨文化理解與對話。
聯盟首任理事長由中國人民大學黨委書記靳諾擔任。靳諾表示,讓世界客觀認識和了解中華文化,第一,要擴大文化交流規模,拓展文化交流領域;第二,要積極與世界文明對話;第三,鼓勵發展對外文化貿易;第四,要不斷提升國際化問題的研究能力。
靳諾介紹說,中國人民大學始終高度重視國際文化與學術交流合作,近年來陸續發起多個學術交流聯盟,如2017年發起成立“一帶一路”學術出版聯盟,2019年與海內外22所高校共同發起成立“人文社會科學高校聯盟”。今后,國際文化交流學術聯盟將在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促進相關領域的文化、貿易、政策交流與研究,為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