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橋梁專家李文驥文獻史料捐贈儀式在中國鐵道博物館詹天佑紀念館舉行,41件(套)文獻史料不僅還原出李文驥四十年的事業追求,亦對研究中國鐵路史和橋梁史具有獨特價值,其中不乏“詹天佑為李文驥簽發的《資歷證明書》、茅以升簽發李文驥為錢塘江橋管理所主任的《任命函》”等重要文物。
鐵博近五年所獲最大數量私捐
歷經清朝末年、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國橋梁專家李文驥的足跡遍及京張、京奉、膠濟、漢粵川等鐵路,以及武漢長江大橋、錢塘江大橋等施工現場,積累下大量文獻手稿,多年來由李文驥的長女李希珍藏。
在鐵博詹紀館舉辦的捐贈儀式上,李文驥后輩捐贈的文獻史料包括李文驥生前的手稿、函件、證書、照片,如上世紀三十年代李文驥負責攝影和編輯的《錢塘江橋工程攝影》、中國橋梁公司1946年給李文驥的任命函,以及李文驥的下葬手續收據等,共計41件(套)。鐵博向捐贈方頒發了《捐贈證書》和《榮譽證書》。中國鐵道博物館館長李春冀稱,此次捐贈豐富了館藏文物、拓展了參觀內容,必須感謝捐贈方無私奉獻的精神。據北京青年報記者了解,這是近五年來鐵博接受私人捐贈數量最多的一次。
中國鐵道博物館文物部副研究館員白月廷介紹說,今年6月初,李志偉先生(李文驥外孫)致電鐵博,表達了捐贈文獻史料的意愿。8月24日,她與鐵博副館長黃虎、詹紀館副館長楊溪親赴杭州,與李文驥后輩商討捐贈事宜。白月廷記得,她第一次見到這批史料,家屬已精心梳理分裝成七大冊,捐贈方的認真態度讓他們非常感動。
李志偉談道,大姨李希女士2019年去世,她所珍藏的父輩史料如果放在家里或分散捐贈,難以發揮更大的社會價值,且容易遺失,只有完整捐贈給一家專業性博物館,才有利于這些文獻史料的保存與研究,使其成為國家的永久財富。
詹天佑為離職工程師簽發《資歷證明書》
在41件文獻史料中,一紙發黃的《鐵路人員資歷證明書》尤為引人注目。證書由中國鐵路之父詹天佑于1917年簽發,信息豐富、極為珍貴。
證書以表格形式呈現,羅列出李文驥部分個人信息與工作信息,共計13項。內容顯示,李文驥籍貫廣東番禺,北京大學工科畢業后,歷任京張、京奉、津浦、膠濟路實習生,武漢紀念橋測量員。民國二年(1913年)七月進入漢粵川鐵路督辦公署工作,任漢宜段工程學生(在漢口和宜昌間負責實測和工程技術),薪水一百四十元。在任期間,李文驥工程熟悉、辦事勤能、未受獎懲。民國六年(1917年)九月,李文驥因裁員而離職,時年三十二歲。證書落款“交通部漢粵川鐵路總公所督辦詹天佑”。
北京青年報記者注意到,證書的格式項目為印刷體,內容由人工持細毛筆填寫,字跡工整美觀,落款處“詹天佑”三個字為名章。落款上印有“督辦漢粵川鐵路事宜之關防”的篆字紅章,此印還在證書右側以騎縫章形式出現,說明證書一式兩聯,但另一聯藏于何處則不得而知。
如何解讀這一紙證書?李志偉指出,外公在漢粵川鐵路工作期間,恰逢第一次世界大戰,導致1917年漢粵川鐵路因資金問題被迫停工,這成為外公離職的主要原因。而這一紙證書恰恰折射出當時修筑鐵路的歷史環境,反映出詹天佑先生對李文驥工作態度和工作能力的認可,為其日后再就業提供了幫助,體現了詹公對于年輕工程師的培養與愛護。
內存
經歷三代的橋梁專家
清光緒十二年(1886),李文驥出生于廣東番禺,15歲以前隨父習舊學。1905年考取京師大學堂(北京大學前身)大學預科。1909年,進入京師大學堂工科土木門學習。1913年畢業,成為北京大學土木系第一期畢業生。李文驥的工作足跡遍及京張、津浦、京奉、膠濟、漢粵川、廣三、京(南京)粵、佛中、漳龍、廣九等鐵路,以及武漢長江大橋鉆探、南京浦口輪渡引橋、錢塘江大橋等施工現場。1950年,鐵道部成立“鐵道部橋梁委員會”,李文驥任委員之一。1951年,李文驥先生病逝于北京,享年65歲。李文驥長達40年的工程事業,經歷了晚清、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三個歷史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