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款中國結的主體是雙錢結,它的圖案是我在一座有著1500多年歷史的古城地磚上發現的……”對于37歲的徐曉雪來說,與中國結“結緣”的人生注定別具意義。身處中國東北部城市長春一隅的她,通過一件件小小的中國結,向外傳播著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
徐曉雪曾經從事平面設計工作。2005年,她為了打發時間隨婆婆學習編織傳統中國結,未想拿起這根繩后就再沒放下。
徐曉雪癡迷研究繩結新技法。據其統計,由她設計的手繩、項鏈、掛飾等樣式不同的中國結已有3000余款。在長春市政府發布的第四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徐曉雪致力發展的“徐氏中國結”名列其中。
在徐曉雪的工作室,各式各樣的中國結顛覆了記者對這門古老手藝的傳統認知。這些中國結中,有的展現了人參、鹿茸、烏拉草等吉林地域特產形象,有的富含京劇等中國傳統文化元素,有的則編出了中國南方地區城市及地標建筑的風貌……
她向記者介紹,傳統的中國結比較大,除了過年時拿出來陳列便想不到其他用途了,而自己改良過的中國結較為小巧便于佩戴,更符合現代人的審美需求。“我經常會通過查閱古籍、走訪博物館和外出旅游來尋找靈感,歷史知識、地域文化都是我創作的源泉。”
巧思與文化的結合,讓徐曉雪憑借小小繩結獲得了不菲的收入。然而,她也從未忘記自己是一門文化的傳播者。“用老祖宗傳下來的技藝展示中國文化,這也是非遺傳承人的初心吧。”徐曉雪告訴記者,尤其在參加一些中外交流活動時,經常有海外人士拿著中國結問其寓意。而在她教授的學生中,也不乏生活在美國、馬來西亞、韓國、日本、阿聯酋等國家和地區的華僑華人,甚至“洋面孔”。
在阿聯酋生活多年的陳晨是徐曉雪的粉絲之一,她通過朋友介紹開始向徐曉雪學習編織中國結。“中國文化在當地很受歡迎,我會編一些燈籠等含有中國元素的作品送給他們。”
陳晨還表示,自己學習編織中國結,除了陶冶情操,更重要的是想教授孩子更多地了解中國文化。
為了讓隔著千山萬水的學生們得到自己的“真傳”,徐曉雪把多年積累的經驗均整理成視頻資料供大家學習。“從基本結到變化結再到組合結,每一種方法我都會錄成視頻,他們學習后我們再在微信上交流,改正作品的不足。”
徐曉雪希望,帶著文化味的中國結可以走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