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本族譜,字跡工整,色澤穩固;輕輕翻動,墨香四溢……近日,記者來到譜牒師陳若航位于福建省福州市閩侯縣城關的工作室。
今年53歲的陳若航出生在一個修譜世家,其祖輩最早從事修譜要追溯到清道光年間。陳家的歐體手寫族譜技藝傳到他這,已是第六代。2014年底,陳若航獲評為“中國高級譜牒師”。
在陳若航的記憶里,他的爺爺是修譜好手,在閩侯當地小有名氣。8歲那年,陳若航便跟著爺爺苦練歐體字。18歲起,他就參與一同編寫、修撰族譜。
陳若航端坐在案臺前一筆一劃地認真書寫。他表示,族譜是民間歷史傳統文化,一般都用手寫。小學的時候,爺爺經常帶著他去寫字;在爺爺的熏陶之下,他慢慢寫到十幾歲,“后來,就開始幫他寫這個族譜,一寫就是幾十年。”
“當時我爺爺也有交代,這個是非常認真的事情。”陳若航懷著敬畏之心,謹慎小心地書寫著。他說,作為傳承人,走出去幫人家做事情要兢兢業業,不能有一點馬虎。
一部族譜就是一段時代的變遷史和一個社會的縮影,記載著一個家族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事跡,在陳若航看來,修撰族譜并非是件輕松的活兒。
修撰族譜的一項重要工作就是收集族人的資料,客人拿來自傳初稿,稿子里的人名、地名、歷史淵源等都得核實,以此確保族譜信息的準確性。
一個家族的成員,少則幾百,多則數萬,族譜的字數從數萬字到100多萬字不等。一處不流暢的筆畫或一個錯字,都意味著整頁的族譜要重寫。長久以來,陳若航潛心練字,嚴控錯字率。
陳若航表示,現在,一本一兩百萬個字的族譜偶爾寫下來,不會說都不會錯,錯誤的幾率要很小。寫到最后一個字錯,這整頁都要換掉,重新再寫。所以說,每寫一個字都要靜靜地,每一頁都要認認真真把它完成。
記者注意到,族譜中使用的幾乎都是繁體字。對于繁體字,陳若航熟記于心。他告訴記者,如今,在族譜修撰過程中,保持著每萬字僅錯1到2個字的錯字率。而每年近80支毛筆的耗損,也見證著他書寫功底的不斷進步。
雖然,有不少的族譜已經采用電子排版和鉛字印刷,但是陳若航仍舊堅持手寫,讓紙留墨香。
在他看來,親手寫下的一個個字,是對族譜古樸典雅、肅穆端莊、源遠流長特性的最佳詮釋。“手寫的族譜放在祠堂里,打開族譜,都是規規矩矩的楷書,工工整整、規規矩矩的,能夠保存好幾代。”
到目前為止,陳若航已獨自手寫修撰了百余部族譜,還有不少的人慕名找到他。雖然業務應接不暇,但陳若航一如既往地保持著嚴謹認真的態度。對于他來說,族譜不僅記錄一個個家族的血脈故事,還承載著炎黃子孫尋根問祖的情結。
采訪中,陳若航數次提到了技藝的傳承。如今,他的兒子加入到了編寫、修撰族譜的行列,他也在家鄉閩侯縣大湖鄉籌建民間族譜館。此外,陳若航也正致力于推動這項技藝走進校園,讓青少年接觸并了解族譜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