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唐盛世,牡丹花名冠天下,有研究者說牡丹花是唐代的國花。詩人劉禹錫《賞牡丹》詩云:“庭前芍藥妖無格,池上芙蕖凈少情。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
賞牡丹成為唐人的時尚。牡丹原生于山谷丘嶺。成書于漢代的《神農本草經》說:牡丹“一名鹿韭,一名鼠姑,生山谷。”據《海山記》記載,喜歡奇花異草的隋煬帝把牡丹移植京都。唐朝時,長安的牡丹種植得到迅速發展,當時已出現種植牡丹的花師。柳宗元《龍城錄》記載:“洛人宋單父,字仲孺。善吟詩,亦能種藝術。凡牡丹變易千種,紅白斗色,人亦不能知其術。上皇召至驪山,植花萬本,色樣各不同。賜金千余兩,內人皆呼為花師。”
在唐代,宮廷寺觀、富豪庭院、百姓民宅種植牡丹蔚然成風,并且培育出眾多品種。作為東京的洛陽,牡丹種植業也得以迅猛發展,其規模不亞于西京長安。每到谷雨前后,長安、洛陽以及城郊,牡丹盛開,香氣襲人,人們攜帶酒食,結伴而行,賞花踏青,牡丹園中的人群摩肩接踵,絡繹不絕。春賞牡丹,已成為唐人的時尚,李肇《唐國史補》載:“京城貴游,尚牡丹三十余年矣。每春暮,車馬若狂,以不耽玩為恥。”白居易的《牡丹芳》描寫道:“遂使王公與卿士,游花冠蓋日相望。庳車軟輿貴公主,香衫細馬豪家郎。”“花開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
唐人贊美牡丹為“國色天香”。牡丹花色澤艷麗,雍容華貴,素有“花中之王”之譽,象征著高貴、高潔、典雅的精神品質。因為唐朝的皇帝多愛牡丹,被譽為“國色天香”。蘇鶚《杜陽雜編》載:“上(唐文宗)于內殿前看牡丹,翹足憑欄,忽吟舒元輿牡丹賦云‘俯者如愁,仰者如語,含者如咽。’吟罷,方省元輿辭,不覺嘆息良久,泣下沾臆。”李濬《松窗雜錄》記載說,程修己因繪畫水平高,得以進謁唐文宗李昂。文宗正在內殿欣賞牡丹花,因喜歡詩,便問程修己:“現在京城傳唱的牡丹詩中誰寫得最好?”程答道:“在公卿士人中多吟賞中書舍人李正封的詩,曰‘國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文宗贊嘆一會,笑著對愛妃說“在你的妝鏡臺前飲美酒,唱正封之詩。”牡丹的“國色天香”之美譽由此而來。唐高宗李治在后苑宴請群臣,乘酒興觀賞雙頭牡丹并賦詩。上官婉兒的詩聯“勢如聯璧友,心似臭蘭人”驚艷絕倫,意思是雙頭牡丹姿態猶如相連的璧玉般并美的友人,內心好似輕嗅蘭花的高潔之士?!抖抨栯s編》記載:“穆宗皇帝殿前種千葉牡丹,花始開,香氣襲人,一朵千葉,大而且紅。上每覩芳盛,嘆曰:‘人間未有。’自是宮中每夜即有黃白蛺蝶萬數,飛集于花間,輝光照耀,達曉方去。”
在唐人的眼里牡丹是美的化身,是純潔與愛情的象征。早在春秋時期的《詩經》里就有贊美牡丹的詩句:“維士與女,伊其相謔,贈之以芍藥。”描寫的是三月三上巳節,青年男女相約春游,一位男子向心儀的美女贈一朵鮮艷的牡丹,表達愛慕之情。李商隱有《牡丹》詩云:“錦幃初卷衛夫人,繡被猶堆越鄂君。垂手亂翻雕玉佩,折腰爭舞郁金裙。石家蠟燭何曾剪,荀令香爐可待熏。我是夢中傳彩筆,欲書花葉寄朝云。”全詩構思巧妙,借物比人,又以人擬物,借詠牡丹抒發詩人對意中人的愛慕、相思之情,暗示意念中的情人如花似玉。艷冠群芳的楊貴妃也極愛牡丹,在宮廷上苑遍植牡丹。貴妃率眾宮女游賞花間,花與人相映成美。李白有詩贊之:“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臺月下逢。”
唐人舒元輿的《牡丹賦》說,武則天的家鄉種有很多牡丹,玉笑珠香,京城宮苑里卻沒有,于是她命人將家鄉的珍稀品種移栽到都城來,可見武則天極好牡丹。唐人張垍在《控鶴監秘記》中講述了“武則天貶牡丹”的故事,武則天在一個冬日醉酒后游園,突然來了興致,即命婉兒擬檄,令百花開放。婉兒遂擬一詩曰:“明朝游上苑,火速報春知;花須連夜發,莫待曉風催。”園中的百花懾于武后的權勢,都違時開放了,唯獨牡丹仍干枝枯葉,傲然挺立。武后盡管喜愛牡丹,但是牡丹“抗旨不遵”令她勃然大怒,便火燒牡丹,并貶至洛陽。而牡丹一到洛陽后,恰逢暮春,昂首怒放,花繁色艷,十分壯觀。這段故事盡管是傳說,但是表現了牡丹不畏權勢,遵循自然規律,不茍且,不媚俗,不妥協的品格。
牡丹在唐朝已成為一種產業。牡丹既可觀賞,又具有實用價值,還有人將牡丹種植作為產業?!短茋费a》載:“人種以求利,本有值數萬者。”牡丹花可藥用和食用。以根皮入藥,稱牡丹皮,又名丹皮、粉丹皮、刮丹皮等,系常用涼血祛瘀中藥。孫思邈的《千金要方》中,就有數十個藥方采用牡丹和牡丹皮作為藥劑,其中又以婦方最多。有不少地方用牡丹鮮花瓣做牡丹羹,或配菜添色制作名菜的。牡丹花瓣還可蒸酒,制成的牡丹露酒口味香醇。張又新《牡丹》詩云:“牡丹一朵值千金,將謂從來色最深。”李商隱說:“終銷一國破,不啻萬金求。”
唐朝文人善詠頌牡丹。牡丹絢麗、清雅的身姿和具有富貴、吉祥、幸福、繁榮的象征,為大唐盛世的文化繁榮注入了勃勃生機,成為文人雅客繪畫詠詩的重要題材。周敦頤在《愛蓮說》中說“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唐朝文人喜歡牡丹近似瘋狂,或繪畫,或詠詩,或歌賦,以牡丹抒情,或贊美,或相思、或興奮,或消愁,滲透到生活中的每個角落,可謂須臾不可離。唐人韋絢《劉賓客嘉話錄》記載,最早畫牡丹者是南北朝的畫家楊子華。據畫史記載,唐朝不乏畫牡丹的丹青妙手,他們的畫作或潤秀清雅,或潑辣豪放,幅幅神態各異,生動傳神。如長安的邊鸞最擅長畫花鳥折枝,他所畫的牡丹千姿百態,生機盎然。
在唐代之前,文學作品中提及牡丹的十分罕見,唐朝謳歌牡丹的詩詞大量涌現,有人統計描寫牡丹的唐詩共有200首之多。白居易最愛牡丹,與洛陽牡丹結下了深厚感情,他在《牡丹》一詩中寫道:“絕代有西子,眾芳惟牡丹。”《買花》一詩中描寫了牡丹盛開時節萬人空巷,相攜往觀的壯觀景象:“帝城春欲暮,喧喧車馬度。共道牡丹時,相隨買花去。”《惜牡丹》云:“惆悵階前紅牡丹,晚來只有兩枝殘。明朝風起應吹盡,夜惜衰紅把火看。”愛花惜花之情溢于言表。
有人統計白居易一生寫下了十三首牡丹詩。白居易的好友元稹也是愛牡丹之人,他在《西明寺牡丹》寫道:“花向琉璃地上生,光風炫轉紫云英。自從天女盤中見,直至今朝眼更明。”徐凝《牡丹》云:“何人不愛牡丹花,占斷城中好物華。疑是洛川神女作,千嬌萬態破朝霞。”詩人通過賞花的主觀感受間接表達了牡丹之美,表現了詩人對牡丹花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