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起,“龍門遺粹——山西河津窯考古成果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對公眾開放。北京青年報記者了解到,本次展覽為期三個月,將呈現河津窯址的考古發掘、制瓷工藝、裝飾手段和人文內涵。
山西河津古稱“龍門”,北宋時因境內有黃河渡口而改名河津,河津位于黃河與汾河交匯的三角地帶,自唐代起,出產了大量傳世瓷器。2016年搶救性發掘的“河津固鎮宋金瓷窯遺址”,為研究宋金時期河津窯的制瓷流程、燒窯技術、裝燒方法等提供了豐富資料,堪稱中國陶瓷考古的一次重大突破,并入選當年的“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本次展覽展出了河津窯址出土文物150余件組,以及全國各地著名收藏機構的傳世瓷品80余件。展覽分為瓷耀龍門、匠造瓷藝、瓷韻雅趣、瓷業流布四個單元,呈現出河津窯址的考古發掘、制瓷工藝、裝飾手段和人文內涵,以及制瓷業的興衰和商品流布情況。
北青報記者了解到,此次展覽呈現三個特點:首先,造型各異、裝飾獨特的瓷枕,特別是詩書題材裝飾的瓷枕,書法考究、內容典雅,極具文人氣韻;其次,北宋細白瓷的簡約素雅與金代裝飾瓷枕的多彩多姿形成鮮明對比,呈現出宋金制瓷風格的突變分野;最后,展覽還通過情景還原、多媒體演示等手段,再現制瓷作坊、瓷窯爐、水井等考古遺跡場景,力求打造全景式、深學術、寬藝術的完整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