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個多世紀來,藝術家瑪麗·闊思將層疊的玻璃微粒融于丙烯顏料,散布在繪畫表面,形成纖薄的層次,發展出一種擅用光線折射曲率的美學形式。
瑪麗·闊思出生于美國加州伯克利?,F在,不用去加州,就能近距離感受她的作品帶來的“光芒”——日前,瑪麗·闊思亞洲首場美術館個展在龍美術館開幕。
走進展廳,瑪麗·闊思的作品熠熠生輝。展覽以兩件十米長的作品為開端,分別是《無題(白光系列)》和《無題(黑邊黑色多光帶)》。
其中,《無題(白光系列)》是瑪麗·闊思最廣為人知的“白光”系列中具有突破意義的一例。這些開闊、輕盈、白色的單色畫,標志著藝術家將玻璃微粒融入作品的經典發明。該系列始于1968年,以占據著藝術家創作核心的形式、觀念和材料特性的相關思考為基礎。
主展廳中的作品《無題(束)》延續了“白光”系列的線索,看起來非常亮,仿佛作品自己在發光。它拔地而起,成為無需支撐物、呈現于鋼板之上的繪畫。
以燈箱形式呈現的兩件《無題(電光)》作品,閃爍著亮光?,旣?middot;闊思稱其為“光的繪畫”。但觀眾找不到電源,也看不到接電線。作品怎么做到能“發光”?原來,這些燈箱內部有惰性氣體氬氣。作品后面、一墻之隔隱藏了特斯拉線圈和高頻發電機,穿透墻壁傳輸著電磁場,讓作品發光。
1960年代,闊思開始思考這種創作方式。為了獲得極其專業的工業材料,闊思學習了南加州大學的物理課程。她接受高階的培訓并且開始量子物理的學習。她將這些想法與自己的藝術思考相聯系,追尋一種繪畫與光相互雜糅的創作方式。
與此同時,藝術家也在探索其“黑光”系列中黑色顏料的亮度。這些作品采用的黑色顏料中,混入亞克力小方塊這一媒介?!稛o題(黑光繪畫,閃光系列)》囊括了這一新方法,追求光的吸收及其閃閃發光的效果。
展覽中還有三件大尺幅的“帶狀”繪畫,它們表明藝術家對三原色的深入探究。她將玻璃微粒層疊地鋪展于紅、黃、藍的色塊之上,并將它們隔離于厚重、垂直的黑白帶狀之間。
展覽將展至9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