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日,記者在南京棲霞區棲霞街道甘家巷北董家邊村的田間看到,南朝梁新渝寬侯蕭暎陵墓石刻矗立地面,古韻悠悠、樸拙健美,仿木欄桿古色古香,四周綠草茵茵、植被茂密。蕭暎墓石刻提升及加固保護工程經過一年左右的實施,已于近日通過國家級驗收。
蕭暎是南朝梁武帝蕭衍之侄,始興王蕭憺之子。普通二年(521)封廣信侯,改封新渝縣侯,大同十年(544)冬死于廣州刺史任上。蕭暎墓石刻現存神道石柱一件,高3.44米,上刻24道束竹紋,1988年作為南京南朝陵墓石刻之一,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以前這里是泥濘的沙土地,石柱陷在一個凹地里,比周圍地面低5米,雨雪天排水嚴重不便,大半個柱身泡在水里。”董家邊村村民蔣陽回憶起過去連連搖頭。后來,這里蓋了小磚瓦房,抵擋雨雪天氣和風化腐蝕,減緩石刻老化。
“組織抽水,挖排水溝、沉水井; 加強人員巡查并安裝監控;修建房屋,改造周邊環境……但這些都不能根本解決石刻本體淹水的問題。”多年來,棲霞區文旅局為有效保護石刻,想了一系列法子。最終,在不改變石刻現有狀態、表現以及布置格局的基礎上,棲霞決定采取就地抬高基礎的方法,將石刻抬升至地平面。
江蘇東南特種技術工程有限公司經理姜濤是蕭暎墓石刻保護項目負責人,他告訴記者,前期拆除磚瓦房、開挖土壤、抽排積水、墊梁托梁,一切都小心翼翼,防止造成新的損傷破壞。“考慮到結構的整體安全性,我們在底部制作托盤結構,采取千斤頂同步頂升系統,用10臺千斤頂進行整體頂升,每抬升20厘米,就得在石刻下基礎澆筑一次砼,這樣最大限度防止石刻磨損、疏松、脫落。”
就這樣,石刻整整抬升6.1米,市民總算能看到石刻的真容全貌了,但這還遠遠不夠。
加設防腐蝕能力強的混凝土基座、在周圍采用透水性材料鋪地、增種綠化草皮和常綠喬木、修建周邊道路和停車場、增加水泥仿木欄桿和文物解讀說明牌……文物“小家”已然大變樣。
如今,市民只需用手機掃描文物解讀說明牌上的二維碼,即可線上飽覽陵墓制度、石刻藝術價值、歷史變遷、保護和考古情況等10個方面的南朝石刻文化內涵。這是棲霞區首推的360度全景應用,轄區10處南朝石刻均收錄在“探游南朝石刻”數據庫中,珍貴文化遺產實現數字化“永生”。
“蕭暎墓石刻提升及加固工程通過驗收,不僅是繼承和弘揚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同時也為棲霞文化軟實力提供有力保障,對棲霞建設文化強區、促進文旅融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棲霞區文旅局局長呂俊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