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一書中,有幾次關于元宵節的描寫,從中可體驗到元宵民俗。作者曹雪芹幼年少年生活在金陵,對金陵的民俗風情了如指掌,從他筆下大觀園里元宵節的熱鬧場景,可以看到金陵城的影子。
過會和社火花燈
《紅樓夢》在開篇第一回“甄士隱夢幻識通靈,賈雨村風塵懷閨秀”中就兩次寫到了元宵節,盡管文字很簡短,卻說出了元宵節的主要民俗。
第一次是看“過會”。書中寫道:“又見奶母正抱了英蓮走來。士隱見女兒越發生得粉妝玉琢,乖覺可喜,便伸手接來,抱在懷內,斗他頑耍一回,又帶至街前,看那過會的熱鬧。”“過會”是民間鬧元宵習俗之一,人們扮演各式雜耍人員,邊行進,邊表演。第二次是看“社火花燈”。書中寫道:“真是閑處光陰易過,倏忽又是元宵佳節。士隱令家人霍啟抱了英蓮,去看社火花燈。”社火是高蹺、旱船、舞獅、舞龍、秧歌、猜燈謎等鬧元宵活動的通稱。放花燈是元宵節最具代表性的習俗,元宵節又稱為“燈節”?;羝鹪从跐h武帝正月十五在皇宮設壇祭祀太一神,徹夜燈火通明。隋煬帝元宵賞燈夜夜笙歌,通宵達旦。唐玄宗在元宵節前后三夜取消宵禁,方便百姓放燈賞燈。明清時期坊間燈市繁華,販售各種花燈,爭相競秀。
榮國府豪華奢侈的燈會
《紅樓夢》第十八回“林黛玉誤剪香囊袋,賈元春歸省慶元宵”中描寫了賈府花燈之奢華。此時正值賈府鼎盛之時,元春又晉封賢德妃,回家省親,實是賈府中的一大盛事。為了迎接元妃省親,賈府一擲千金,布置榮國府。僅“下蘇州聘教習,采買女孩子,置辦樂器行頭”和“置辦花燭彩燈并各色簾櫳帳幔”的費用就花掉五萬兩銀子。大批量采購各式花燈,“一時傳人一擔一擔的挑進蠟燭來,各處點燈”。
曹雪芹借元春的所見所聞,描寫了賈府絢麗的花燈世界。元春走進賈府,豪華奢侈的景象撲面而來,“只見院內各色花燈爛灼,皆系紗綾扎成,精致非常。上面有一匾燈,寫著‘體仁沐德’四字。”當元春進入大觀園時,更是眼花繚亂,“只見園中香煙繚繞,花彩繽紛,處處燈光相映,時時細樂聲喧,說不盡這太平氣象,富貴風流。”把賈府的繁盛、豪華描寫得淋漓盡致。元春登舟游園,又是另一番景象,“只見清流一帶,勢如游龍,兩邊石欄上,皆系水晶玻璃各色風燈,點的如銀花雪浪;上面柳杏諸樹雖無花葉,然皆用通草綢綾紙絹依勢作成,粘于枝上的,每一株懸燈數盞;更兼池中荷荇鳧鷺之屬,亦皆系螺蚌羽毛之類作就的。諸燈上下爭輝,真系玻璃世界,珠寶乾坤。船上亦系各種精致盆景諸燈,珠簾繡幙,桂楫蘭橈,自不必說。已而入一石港,港上一面匾燈,明現著‘蓼汀花溆’四字。”賈府中的花燈鋪天蓋地,品種多樣,琉璃珠光,令人嘆為觀止,就連在皇宮中見過皇家氣派的“賈妃在轎內看此園內外如此豪華,因默默嘆息奢華過費”。
“一時,舟臨內岸,復棄舟上輿,便見琳宮綽約,桂殿巍峨。石牌坊上明顯‘天仙寶境’四字。……于是進入行宮。但見庭燎燒空,香屑布地,火樹琪花,金窗玉檻。”元宵節的風俗一覽無余,熊熊燃燒的火把,遍地鞭炮的紙屑,燃放的煙火似火樹銀花。置身榮國府就像在“太虛幻境”之中,“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一旦從夢幻中醒來,繁華之景將灰飛煙滅,元春的嘆息為榮國府走向衰敗埋下了伏筆。
元宵夜宴飄落的煙火
《紅樓夢》第五十三回“寧國府除夕祭宗祠,榮國府元宵開夜宴”和五十四回“史太君破陳腐舊套,王熙鳳效戲彩斑衣”兩個章回中,描寫了賈府元宵家宴,雖沒有元春省親時的豪華氣派,但是卻充溢著幾分親情。
“至十五日之夕,賈母便在大花廳上命擺幾席酒,定一班小戲,滿掛各色佳燈,帶領榮寧二府各子侄孫男孫媳等家宴。……每一席旁邊設一幾,幾上設爐瓶三事,焚著御賜百合宮香。又有八寸來長四五寸寬二三寸高的點著山石布滿青苔的小盆景,俱是新鮮花卉。又有小洋漆茶盤,內放著舊窯茶杯并十錦小茶吊,里面泡著上等名茶。一色皆是紫檀透雕,嵌著大紅紗透繡花卉并草字詩詞的瓔珞。”盡管是家宴,但是陳設仍是富麗堂皇,所用之物也都是價值連城的精品。元宵花燈自然必不可少,只是沒有了上次室外的浩大氣勢,豪華鋪排,大廳內也是燈火輝煌,耀人眼目。書中寫道:“兩邊大梁上,掛著一對聯三聚五玻璃芙蓉彩穗燈。每一席前豎一柄漆干倒垂荷葉,葉上有燭信插著彩燭。這荷葉乃是鏨琺瑯的,活信可以扭轉,如今皆將荷葉扭轉向外,將燈影逼住全向外照,看戲分外真切。窗格門戶一齊摘下,全掛彩穗各種宮燈。廊檐內外及兩邊游廊罩棚,將各色羊角、玻璃、戳紗、料絲,或繡,或畫,或堆,或摳,或絹,或紙諸燈掛滿。”
賈母帶著內眷們在大觀園里飲酒,看戲,放炮仗,觀煙火,熱鬧非凡,其樂融融,至深夜不散。鳳姐兒因見賈母十分高興,便笑道:“趁著女先兒們在這里,不如叫他們擊鼓,咱們傳梅,行一個‘春喜上眉梢’的令如何?”賈母笑道:“這是個好令,正對時對景。”于是大伙玩起了擊鼓傳梅。一人擊鼓,眾人傳花,鼓聲止時,花在誰手,便要說笑話。鳳姐兒笑道:“外頭已經四更,依我說,老祖宗也乏了,咱們也該‘聾子放炮仗——散了’罷。”于是賈母吩咐道:“他提炮仗來,咱們也把煙火放了解解酒。”
這一下又引出了元宵節的一個民俗“放煙火”。放煙火起初是專供貴族豪富爭雄斗奢的消遣品,到了明、清,煙火制作技術有了新的發展,逐漸成為節日的禮品。每逢元宵節,都要施放煙火助興。煙火射入高空后,先是五彩繽紛的光劑燃燒,繼而是一個個隨開隨落的降落傘,煙火重疊,夜空錦繡團團,構成各種美麗的圖案,成為正月十五元宵節里人們觀賞的目標。煙火名目繁多,花色品種頗雜。賈府的煙火皆系“各處進貢之物,雖不甚大,卻極精巧,各色故事俱全,夾著各色花炮。”賈蓉帶著小廝們在院內安下屏架,將煙火設吊齊備。便“噼噼剝剝”放了起來。“外面一色一色的放了又放,又有許多的滿天星,九龍入云,一聲雷,飛天十響之類的零碎小爆竹。”放煙火又使賈府臨近尾聲的元宵節掀起了一個高潮,增添了節日的喜慶氣氛。
“聾子放炮仗——散了”,鳳姐看似一句無意的笑話,卻給人不祥的預感,賈府這個大家庭也有散的時候,正應了第一回中癩頭僧所念“好防佳節元宵后,便是煙消火滅時”。絢麗的煙火降落后消失得無影無蹤,繁盛一時的賈府已現衰敗景象,“忽喇喇似大廈傾,昏慘慘似燈將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