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紙,是一種用剪刀或刻刀在紙上剪刻花紋的民間藝術。經考古發現,早在1500年之前就出現了成熟的剪紙技藝。一張薄薄的紙片,展現萬千事物;一把平凡的剪刀或刻刀,創造出千姿百態的世界。時間在流逝,不變的是精湛的技藝。各地均有剪紙習俗,風格迥異,讓我們一起去領略這些跳躍在指尖上的藝術吧!
金壇刻紙:
99.97米《大運河》創吉尼斯世界紀錄
你見過99.97米長的刻紙嗎?日前,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金壇刻紙代表性傳承人楊兆群策劃并發起創作的刻紙長卷《大運河》,經吉尼斯世界紀錄官方測定,長達99.97米,成為世界上最長的刻紙作品。
刻紙是剪紙的一種,這幅刻紙長卷從構思到成品,前后花了2年多時間。對于整個制作過程,楊兆群說:“就是闖關,闖了一關又一關。”
在常州市金壇區的楊兆群刻紙工作室中,記者看到了這幅刻紙作品,藍色刻紙被平鋪在長條桌上,由于紙張太長,長條桌上只能展示二十多米,其余部分被卷軸卷起或垂落在一邊。
“京杭大運河沿途6省2直轄市的11位剪紙藝術家參與了畫面創作,28名刻工不分日夜地趕工,才有了這幅作品。”楊兆群告訴記者,他邀請了業內好朋友一起創作,大家一拍即合,光最初的設計稿就修改了多次,花了5個月的時間。
此次創下吉尼斯世界紀錄的百米刻紙長卷《大運河》,是在50米原版基礎上進行了二次采風和創作。長卷增加了運河沿岸的遺產點,人物比例也重新調整,人物數量也增加不少,更加詳盡地展現各地風土人情,通過精致刻畫,呈現出大運河壯觀的歷史風貌。
在楊兆群看來,刻紙過程不是問題,前期的紙張定制、后期裝裱等倒是一道道關卡。“哪里能有100米無接頭的紙?”楊兆群告訴記者,先是找了一家深圳公司,結果發現在75米的地方有明顯的接頭,定制的3張杜邦紙全部作廢。隨后聯系了安徽涇縣的宣紙廠,對方也是第一次做這么長的加厚宣紙。“聽說第一次做到一半就斷了,不過最后還是成功了。”
宣紙沒有杜邦紙有拉力,一刻刀下去3層紙,刻完后三層紙需要分離,沒想到揭第一張的時候就直接拉斷了。“后來想了個辦法,像做面條一樣,用長棍子一段一段地揭,揭下的部分放進簍子。”楊兆群告訴記者,剩下的2張百米長卷,如今一張在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收藏,一張在工作室展示,希望通過申報吉尼斯世界紀錄讓更多的人了解中國文化。
花山剪紙:
無稿剪紙方寸之間有天地
大家所熟知的剪紙藝術需要先畫再剪。而馬鞍山的張學華,不需要用畫稿,隨手拿一把剪刀、一張紙,就能憑空剪出豐富多彩的圖案。
馬鞍山的花山剪紙是安徽省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其特點在于完全脫稿剪紙,花樣隨剪刀游走變化多端,作品能夠體現創作者的風格。
據介紹,“花山剪紙”是張學華外曾祖母楊氏于1847年時創作。張學華自幼跟著外婆學習無稿剪紙,受外婆的影響,并且愛上這門藝術,如今已是安徽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花山剪紙”傳承人。
一把不起眼的剪刀在張學華的手里卻能變得神通廣大,人物、動物、場景以及各種吉祥紋飾等繁復紛雜的畫面,在她的手里輕而易舉就能剪出來。
日復一日,張學華的剪紙作品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她無須畫稿,完全無稿剪紙,剪出的作品具有極強的傳統民族特點。同時,她的作品融眾家之長于一體,既有北方作品的粗獷,又有南方作品的細膩,裝飾性極強。她的剪紙作品《民間少女》系列,被中國工藝美術館永久收藏,這是馬鞍山剪紙首次被國家級博物館收藏。
皖南剪紙:
指尖藝術從明代起一脈相承
在宣城市敬亭山腳下,游客對秀美風光感慨之余,更對皖南剪紙稱贊不已。“80后”彭清是皖南剪紙陳氏第八代傳承人,5歲就開始跟著爺爺奶奶學習剪紙,入行已有二十七八年。亭臺樓閣、人物故事、神話傳說都能成為她的剪紙題材,用她的話來說“每一次剪紙都是妙手偶得”。
皖南剪紙發源于宣城市廣德縣,主要由陳氏家族傳承,從明代的陳有學開始,陳氏剪紙技法一脈相承。皖南剪紙取材于宣紙,白宣紙剪刻后染色,紅宣紙直接剪刻,題材內容極為廣博,歷史人物、山水花鳥、仙禽瑞獸、詩詞畫意、戲文演繹等,無一不可通過剪紙展現。
發展至今,皖南剪紙的載體從宣紙擴展至彩紙、布、皮、革等片狀材料,操作流程主要有印染、熨燙、制作模板、煙熏模板、推垛和剪刻幾個步驟。它的形象隨心所欲,表現夸張,又以選材精、構思巧、表現手法精細多樣而著稱,入選了安徽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