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曾德金 北京報道
“患者是最好的老師,也是創新的動力。有這么多疑難病患相信我們,需要我們,這就是我們創新的源泉。”這是國家骨科醫學中心主任、北京積水潭醫院院長蔣協遠常常對他的團隊說起的一句話。據了解,創新已讓該院創造了多項“世界第一”,推動我國骨科醫學創新高地加速建設。
在第六個中國醫師節來臨之際,蔣協遠接受了《經濟參考報》記者專訪。“創新”“公益”是他反復提到的關鍵詞。他說,北京積水潭醫院正加速建設我國骨科醫學“大國重器”,期間須以健康為根本,在推進產、學、研、醫協同發展、探索醫工產業融合發展的同時,讓醫學創新真正惠及患者。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突破“卡脖子”技術
打造骨科醫學“大國重器”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國家醫學中心和國家區域醫療中心設置和建設工作。2022年12月30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網站發布《國家衛生健康委關于設置國家骨科醫學中心的通知》。根據通知精神,北京積水潭醫院獲批國家骨科醫學中心。
蔣協遠向記者表示,北京積水潭醫院作為國家骨科醫學中心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未來的建設中,要以國際診療前沿為方向,以攻克醫學關鍵技術難關、探索疑難危重癥疾病臨床需求為導向,將國家骨科醫學中心建立成“大國重器”。
據了解,從2016年成功自主設計和研發世界首個骨科機器人,到2019年在國際上率先開展骨科機器人多中心遠程手術,北京積水潭醫院在骨科醫學創新領域創造了多項“世界第一”,我國骨科手術機器人遠程診療能力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
蔣協遠向記者舉例說,腰骶叢神經損傷的診治是骨科領域公認的世界難題,號稱是學術界的“無人區”。手術中如何充分顯露損傷的骶叢神經是難點中的難點,也是“卡脖子”的關鍵點。
據介紹,北京積水潭醫院手外科王樹鋒主任醫師在20多年的時間里,不斷研究、探索腰骶叢神經損傷的診治難題,通過200多例手術總結出腰骶叢損傷的臨床分型,設計了健側閉孔神經移位治療腰骶叢撕脫傷、經坐骨大孔截骨顯露腰骶叢新手術入路,均為世界首創,并且最終在這一世界難題上形成了“積水潭經驗”,獲得了國內外同行的認可。王樹鋒也因此受到哈佛大學麻省總院神經修復重建外科和法國知名國際周圍神經外科專家的邀請,介紹并推廣這一經驗。
記者還了解到,蔣協遠帶領的創傷骨科肘關節團隊是國內外處理復雜肘關節骨折脫位和并發癥手術量最大的團隊之一,具有豐富的臨床診療經驗。2022年,該團隊成功完成首例肘關節表面置換定制假體植入,填補該領域國內空白,使年輕患者擺脫了肘關節活動受限的困擾,生活質量大大提高。
探索醫工融合
讓創新成果惠及患者
臨床實踐表明,機器人在遠程手術中具有獨特優勢,發展前景廣闊。對骨折這種常見的疾病而言,遠程診斷和遠程手術能夠充分利用合理的醫療資源為患者解決“治病難、治病貴”的問題。對此,我國正在搭建5G遠程骨科手術機器人應用示范場景,探索經濟、有效、安全的骨科手術機器人遠程診療模式。因此,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的意義顯而易見。
記者了解到,近年來,北京積水潭醫院在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方面積極探索與實踐,尤其是在醫工交叉融合領域具有鮮明的優勢和特色。以臨床需求為導向,通過醫工企聯合研發,最終應用于臨床,形成一個較為成功的創新轉化模式,也為國產高端醫療裝備的研發提供了路徑。
據介紹,近五年共完成包括手術機器人在內的27項成果轉化,轉化合同金額超過3億元。同時醫院積極探索成果轉化工作的體制機制,搭建完善的科技成果轉化平臺,完成北京市首例職務科技成果賦權改革試點案例。經過四年的磨合,該院完成骨科手術機器人(天璣)、骨折復位機器人、關節置換機器人、3D打印技術成果等重大研究成果的轉化工作,在轉化路徑及轉化模式的選擇方面積累了經驗。此外,未來該院將以國家骨科醫學中心為平臺,積極探索成果轉化工作的體制機制,搭建完善的科技成果轉化平臺,為推進骨科醫學創新探索新路。
以“智能化骨折復位機器人技術成果”為例,今年4月15日,在“2023積水潭骨科新進展論壇”上,北京積水潭醫院與北京羅森博特科技有限公司就這一成果簽署轉化協議,總金額達1億元。
據悉,智能化骨折復位機器人產業化與臨床應用的推廣,將會使更多創傷患者在第一時間得到更好的微創治療,提高手術治療效果,也能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病率,明顯縮短患者術后康復時間。同時還能極大降低手術耗材費用,降低治療費用,在衛生經濟學評價上具有“又好又便宜”的顯著優勢。
相較于傳統手術,手術機器人手術具有定位精準、用時少、創傷小、恢復快、輻射少、成功率高等優點。讓最新的創新成果真正惠及患者,也是蔣協遠一直追求的。他建立了適合國人的肘關節僵硬治療模式,每年治療超過250例以上患者。率先在國內開展肘關節置換術,每年完成60例以上,均為國內領先。率先提出三維導航機器人輔助下肘關節旋轉中心軸定位方案,完成世界首例肘關節雙平面導航機器人手術和三維導航機器人手術。在患者眼中,他是能夠“花小錢看大病”的好醫生。
緊扣人才培養
提升醫療服務均質化
北京積水潭醫院自1956年開始承擔全國骨科、燒傷、放射等專業的進修醫師培養工作,為全國培養進修醫師16000余人,學員覆蓋所有省份、直轄市。
2001年,我國第一個“骨科培訓中心”在北京積水潭醫院成立,這是中國大陸首家國際認證的骨科??漆t師培訓中心。在國內率先開展了??漆t師培訓和準入機制的探索,成為原衛生部批準的唯一的骨科??漆t師培訓試點醫院。截至目前,已培訓來自全國30多省近百家醫院骨科醫師8000余人。
2008年9月,北京積水潭醫院成立大陸首家經英國愛丁堡皇家外科學院、香港骨科醫學院聯合認證的骨科??漆t師培訓中心,形成符合國際慣例的規范化??漆t師培訓體系,至今已有15位醫生通過了英國愛丁堡皇家外科學院骨科??漆t師資格認證。
積水潭醫院對人才培養自建院伊始傳承至今。“醫院最主要的任務,就是把本職工作做好,那就是救死扶傷。”蔣協遠說,我國醫院未來的發展,最根本的還是在于人才的培養,在于醫生培養的“同質化”。
何為“同質化”?蔣協遠解釋說,“同質化”意味著通過標準化診療流程管理尤其是醫生素質能力的提升,確?;颊攉@得優質的醫療服務特別是優質的醫生診療服務。以外科手術為例,如何通過最小的手術獲得最好的功能療效?對于同一個患者的病情,不同的大夫可能會得出差別較大的判斷,這背后反映出的可能是醫生專業素質的高低。因此,沒有人才培養的“同質化”,就沒有醫療服務的“同質化”。
記者獲悉,在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建設方面,北京積水潭醫院正在積極推進相關工作,促進優質醫療資源下沉到邊遠地區。這將極大節省國家醫保負擔,減少患者醫療費用支出。今年2月24日,北京積水潭醫院貴州醫院揭牌。這是積水潭醫院的第一個區域醫療中心輸出項目,也是貴州省第一個落地的國家區域醫療中心項目。
蔣協遠要求派駐專家不僅要把優良技術帶到貴州,也要把教學、科研、管理經驗帶到貴州,發揮輻射引領作用。他表示,這一項目將有助于當地人才培養,推動“大病不出省”,造福云貴川的患者,用三到五年的時間,將貴州省外轉骨科患者減少30%到50%。
在優化診療流程管理方面,早在2021年,北京積水潭醫院創傷骨科牽頭成立了北京市首家危重創傷多學科救治團隊,在該領域走在了國內前列。
蔣協遠介紹說,近年來積水潭醫院不斷加強建設完善的、多專業整合的危重創傷患者救治團隊。多學科救治打破傳統的創傷患者治療的會診模式。當危重創傷患者出現,在入院前就將相關信息傳遞給醫院,根據相應標準一旦啟動多學科救治模式,相關專業組成員會同時集結在急診第一線,聯合對患者進行一期救治,并根據救治效果進一步制定二期救治方案并持續跟進,明顯提高了患者的治療效率及效果。
不過,蔣協遠也指出,與西方先進發達國家相比,我國醫學專業人才培養在學制、評價機制等方面仍顯落后,主要體現在:學制年限有待優化、業務實踐有待進一步加強。
蔣協遠向記者表示,建設國家骨科醫學中心,除了需要整合全國骨科資源、建立專業聯盟,還必須創新人才培養方式方法。只有這樣,才能將之打造成真正的“大國重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