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廣州1月20日電 (記者 蔡敏婕)廣東作為經濟大省和制造業大省,如何在保持經濟中高速增長的同時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正在廣州舉行的廣東省政協十二屆五次會議上,多位政協委員建議,應該統籌考慮廣東經濟發展階段、碳排放能力潛力和效率、發展戰略布局需要,科學制定碳達峰行動方案,包括加強核心技術的自主創新水平,發展可再生能源,并加大綠色金融保障等,防止“唯指標論”,以順利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
低碳技術自主創新水平有待提升,政策、服務體系建設不夠精準,碳中和技術和產業的金融支撐尚不強勁,產業集群整體競爭力不足……在政協委員看來,上述幾個方面是制約廣東綠色低碳發展的主要問題。
廣東省政協委員劉建萍認為,廣東應該優化政策供給,營造支持制造業綠色低碳發展的優良環境?!皯撎岣摺p碳’相關政策針對性精維度,在資源環境、人才引育、財政金融等方面給予精準支持,合理設計減排動態路徑?!眲⒔ㄆ挤Q,減碳不應搞“一刀切”和“運動式”,而是應該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控制化石能源,開展關鍵技術攻關與成果轉化,加強綠色知識產權創造、保護、運用和服務等體系建設,促進科技成果轉化。
劉建萍還建議,要加大綠色金融保障,精準服務綠色低碳產業。包括完善綠色金融標準體系和評價機制,制定工業綠色發展專項政策;高標準為綠色企業、綠色項目和綠色技術提供高效的綠色投融資指引,穩妥開展碳金融產品交易;探索綠色金融、轉型金融、碳金融、氣候金融等創新機制,在金融產品和服務供給側與綠色產業升級同頻共振。
民革廣東省委員會在提案中,建議出臺強有力扶持政策,支持綠色企業的技術創新;加速鞏固和提升產業集群整體競爭力,發揮龍頭企業作用,加強產業政策扶持和引導,加快產業鏈供應商集群發展;在沿海經濟帶發展海洋碳匯技術,加強核心技術攻關和試驗示范。
廣東省政協委員楊森平則把目光放在粵港澳大灣區的綠色低碳發展。在他看來,粵港澳大灣區生產方式仍相對粗放,化石能源占比仍然超過60%,但在風能、太陽能、地熱能等可再生能源的開發與利用方面,與國外先進水平存在差距。此外,大灣區內各城市低碳行動步調不一,缺乏統一的政策標準體系和聯動機制,部分城市仍缺乏主導低碳經濟的核心部門,未形成共建、共享的生態環境管理體制。
楊森平建議,應該推進形成粵港澳大灣區統一的大生態環境交易市場,發展碳匯交易等區域生態產品交易平臺。此外,建議廣東探索在珠三角地區率先推行碳稅試點,研究針對不同的開征情景合理設計碳稅方案,并構建好碳稅—碳交易的協調配合機制。(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