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1月24日電 (記者 高凱)如何保障鄉村兒童受益于互聯網技術創新、實現健康成長,是踐行中國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環節之一。日前,以“提升數字素養,守護鄉村未來”為主題的鄉村數字素養發展論壇在線上舉行,來自中國網絡社會組織聯合會、知名高校教授、鄉村教育一線校長和外部公益組織成員等齊聚線上,聚焦鄉村兒童數字素養教育新范式,就鄉村兒童在數字時代中的現實數字素養提升的需求展開討論。
北京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喻國明教授當日指出,數字化技術進步、互聯網平臺拓展為教育帶來的絕不是單純的技術植入,而是一場重塑教育范式的革命性變化。他強調,數字化技術、互聯網平臺都是一種媒介,其價值絕不僅代表用數字化技術做傳統教育,不代表單純的技術植入,而是整個社會、整個教育業態的改變。在這樣一個革命性的改變中,只有讓鄉村教育系統中的每個構成要素、每個人都成為受益者,實現整個系統的更新改變,才能最終讓鄉村兒童在新的教育環境中獲得健康成長。
他認為,在不斷迭代的網絡技術和社會化條件下,學生正在由過去的受教育者逐漸過度為主動選擇者、嘗試者,互聯網的賦能賦權正在讓鄉村兒童在教育中獲得越來越多的主動權。因此,適應學生的主體選擇意愿將是未來教育系統設計的全新出發點。同時,也正是基于這種主體地位的轉變,場景性教學的設計、群組關系的連接、游戲方式的學習都是新技術時代的重塑教育范式著眼點和發力點。
鄉村數字素養發展論壇舉辦 高凱 攝來自河北省薄莊小學的薄國顯校長在鄉村教育領域耕耘23年。據他觀察,互聯網在最近十年對鄉村孩子的學習生活帶來明顯影響。
他指出,過去,孩子們學習知識了解信息都是通過學校老師、校圖書館的書籍,而在互聯網深入進入到孩子們的生活后,孩子自己通過互聯網渠道獲得了遠超以往的各類信息,這種主動選擇的結果,既讓孩子們獲得了大量的外部世界資訊,但也帶來了由于缺少正確引導和監護人有效監控導致的網絡沉迷和無用甚至有害信息的傷害。同樣,在整個教育系統中,老師、家長首先應是互聯網技術進步的受益者、指導者,是影響孩子的全方位獲得媒介保護的一個先決條件。
對于信息技術帶來的學生主體性轉變,湘土支教創始人王德超從另一個觀察視角得出了同樣結論。
在王德超對中國城鄉兒童的觀察中,城市孩子由于接觸互聯網非常早,加之學校和父母的主動引導和規范,城市孩子對互聯網的應用除了娛樂外,還比較普遍的作為一種學習和生活的重要工具,但在鄉村支教工作中,王德超看到的鄉村學生則是更多把它當成娛樂工具,“集中在游戲、社交、短視頻這些領域”,王德超說。
首都師范大學美育研究中心許苗苗教授在一次調研中發現,父母外出打工造成隔代撫育、或父母與孩子相處中自身沉迷網絡的表現,最終讓鄉村兒童成為網絡媒體的長時間依賴者。而在這個過程中,由于鄉村兒童相對弱的識別能力和工具不足,都造成互聯網對鄉村兒童健康成長的無效甚至有害影響。
針對這些問題現象,許苗苗提出數字媒介信息按需推送、依據兒童性格特點匹配項目、有效時間規劃、發揮陪伴式情感教育四方面的建議,通過完善提升學生、學校、家長的整體性關系,從道德、情感、知識、能力等方面對鄉村兒童進行有效引導,從而實現兒童數字媒介素養提升。
面對互聯網信息技術大潮之下,學生主體性身份的改變、學校家庭整體素養提升的現實需求,如何以學校為主體,從公益機構到有社會責任意識的企業及其他社會主體,共同為鄉村學生建設完善的數字素養教育環境,王德超提出了自己的建議:學校是教育的主體,一線公益機構是橋梁,有社會責任意識的企業提供資源和課程研發,“只要這些力量整合起來共同努力,就能讓更多的鄉村孩子正確使用互聯網,從新技術中受益并獲得健康、茁壯的成長?!?/p>
對此,阿里智能信息事業群副總裁、黨委書記兼UC總編輯周曉鵬當日表示,面對青少年如何更好的認知數字化、更好的掌握相關技能、更好的防范網絡風險、以及如何縮減鄉村和城市之間未來一代在數字化方面的差異的問題,提升人的素質是最關鍵所在,在鄉村從脫貧走向鄉村振興,更需要人的素質的全面提升,而孩子們正是鄉村未來建設的主力軍。
據悉,基于這樣的社會需求,松果公益在三年前啟動了針對提升鄉村兒童數字素養教育方面的探索與實踐。該項目負責人李賢介紹,其團隊已就此啟動德松果數字素養課程,開發上網安全和網絡應用課程,寄望通過闖關的游戲化方式引導孩子們通過學習使用互聯網工具拓展知識面。一方面為鄉村孩子提供更多優質的自主選擇內容,另一方面不斷正確引導孩子們的自主選擇能力。從而讓互聯網應用走出狹窄的娛樂化,進而成為鄉村孩子自主探索未知世界的有效工具。(完)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