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報記者 張愛麗
歷經連續3年的負增長后,國內乘用車銷量終于轉為正增長。近日,國內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以下簡稱“乘聯會”)發布最新統計數據顯示,2021年國內汽車生產企業廣義乘用車(包括微型汽車)銷售2145.6萬輛、同比增長6.6%。
值得關注的是,據乘聯會統計,截至2021年年底,全國乘用車產能合計4089萬輛,產能利用率為52.47%。雖然比2020年的48.45%提高4%,但還是處于產能嚴重過剩的區間。
規模越大的車企產能利用率越高
乘聯會指出,在2021年統計的乘用車企業中,有銷量的共計86家,這些企業合計產能為3703.8萬輛,這也意味著其他無銷量的企業有385萬輛產能是完全閑置的。其中,銷量大于60萬輛的企業共計16家,這些企業合計銷量達1661.06萬輛,占總銷量的77.42%;合計產能2039萬輛、占總產能的近50%,平均產能利用率為81.03%,處于合理區間。
在產能利用率方面,有11家企業的產能利用率高于100%,基本開足三班制,其中有6家是外資在中國的獨資或合資企業,5家是本土企業。同時,得益于2021年新能源市場紅利,有4家新能源汽車企業的產能利用率超過100%,包括特斯拉。
然而,優秀的企業畢竟是少數。數據顯示,其他剩余的70多家企業中,產能利用率均不太理想。有64家企業年銷量低于20萬輛,產能利用率低于50%;甚至有29家企業銷量小于1萬輛,產能利用率僅為2.02%。
總體來看,目前銷量規模越大的車企,產能利用率越高,反之越低。規模較小、銷量較低的企業,不僅產能嚴重過剩,在行業呈現正增長時,銷量依然表現不佳。如無根本性的改變,扭轉產能過剩的狀況基本無望,乃至面臨生存大關。
新能源汽車仍在加速擴產
產能大幅過剩的對應舉措,理應合理減產,而乘聯會的數據顯示,目前已經具備生產資質的企業還有1046萬輛在建產能將陸續建成投產,“在建的大部分是新能源汽車項目”。
據一些車企此前公布的資料顯示,2022年將有不少汽車新項目陸續投產,如一汽豐田位于天津的年規劃產能20萬輛新能源汽車項目、一汽紅旗位于吉林長春的規劃年產能20萬輛新能源汽車項目、光束汽車位于張家港的年規劃產能16萬輛新能源汽車項目等。
乘聯會數據顯示,2021年新能源乘用車銷售332.6萬輛,而新能源乘用車的專用產能已經有569.5萬輛,產能利用率是58.4%?!捌囆袠I在解決傳統汽車產能過剩問題的同時,還要防止新能源汽車產能過剩?!背寺摃硎?,傳統汽車企業的現有產能部分也可共線生產新能源汽車。
對于產能過剩,有關部門顯然已經注意到并且開始了調整。在《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中明確提出,建立健全僵尸企業退出機制,加強企業準入條件保持情況監督檢查,促進優勝劣汰。乘聯會指出,隨著2022年12月31日新能源汽車補貼終止,不少產能過剩、銷量不足的車企將加速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