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睿)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推動能源革命,確保能源供應,立足資源稟賦,堅持先立后破、通盤謀劃,推進能源低碳轉型。
“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是能源革命及最終實現‘雙碳’目標的重要途徑,按照‘3060’時間要求,新型電力系統是一項任務重、時間緊的系統性工程,其中電力新基建、電網數字化轉型、電力數據要素市場培育等建設方向都需要深度擁抱新技術與新模式”。
2022年,中新財經聯合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推出“兩會經濟觀察”,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院長、教授李紀珍在接受中新網“中國新觀察”欄目專訪時如是表示。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院長、教授李紀珍 清華大學經管學院供圖需繼續加強電力“高速公路”建設
目前,我國電力系統主要是以火力發電為主,水電、風電、光伏發電、核電等發電形式作為補充。2021年,我國清潔能源消費量占能源消費總量的25.5%,上升了1.2個百分點。
隨著新能源的比重逐漸提高,能源資源與需求呈逆向分布的問題開始凸顯——我國的水電、風電、光伏等新能源發電區域多數距離用電需求中心較遠,這就針對電力傳輸系統提出了要求。
對此,李紀珍表示,電力新基建中的特高壓技術,可以解決電力供需錯配及新能源消納難題。特高壓被稱為電力“高速公路”,是指交流1000千伏、直流正負800千伏以上的輸電技術,可將我國西南水電、西北煤電、風光等電能輸送至東部負荷中心。
他認為,“十四五”和“十五五”期間,我國需要繼續加強特高壓直流骨干通道建設、特高壓交流同步電網建設,同時推動跨國電網互聯互通,真正適應“雙高”、“雙峰”形勢下新能源并網和消納,推動電力系統轉型升級。
電網數字化轉型是大勢所趨
推動能源革命,新能源占比上升隨之要求電網結構也要發生變化。李紀珍認為,電網數字化轉型是大勢所趨,未來要適應層次更加豐富的數據采集、傳輸、處理、應用等需求,需要網絡、平臺等軟硬件設施的支撐。
李紀珍分析稱,建設新型電力系統可以依托強大的“電力+算力”,通過海量信息數據分析和高性能計算技術,透過數據關系發現電網運行規律和潛在風險,實現電力系統安全穩定運行和資源大范圍優化配置,使電網具備超強感知能力、智慧決策能力和快速執行能力。
“‘雙碳’目標下的數據增值服務應用需要大力加強”,李紀珍認為,能源電力數據可以有力支撐新型電力系統建設,從規劃、基建、運行、仿真以及全景展示等方面統籌并規劃大數據的創新應用,以實現對電網的全景展現。通過驅動電力數字服務應用升級,構建新型電力系統,實現電網的智能化轉型,走向“能源革命”。
李紀珍提出,新型電力系統仍需要解決經濟性、安全性和環境保護等諸多挑戰,需要打造更加靈活的能源資源優化配置平臺,支撐大規模新能源開發與利用,電力新基建、電網數字化轉型、電力數據要素市場培育等細分領域主流技術和運行基礎都亟需升級重構。(完)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