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股破發頻現辯證看
近期,接二連三的新股破發牽動著投資者的神經。根據統計,今年以來,已有超過一半的新股出現破發,上市首日跌破發行價20%、30%的個股頻頻出現。投資者連呼“中簽如中槍”,個別新股成為“燙手山芋”,出現高達三分之一中簽者棄購的現象。
新股破發為何頻繁出現?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一是市場行情的影響。今年以來,受地緣政治沖突、美聯儲加息、新冠肺炎疫情多點散發等影響,A股市場調整有所加大,市場情緒稍顯低迷,新股表現也受到波及。
二是與新股“三高”發行有關。多只新股高價、高市盈率、高募資額發行,上市后面臨估值回歸。其中不少高價發行的股票,企業業績卻在虧損,面對脫離基本面的發行定價,投資者選擇了“用腳投票”。
新股破發是市場化價值發現功能逐漸發揮作用的體現。過去一段時間,A股市場頻現低發行價、低市盈率和低募資額的“三低”新股,機構“集中報價”“抱團壓價”等現象突出。為使新股發行定價更加合理,去年9月詢價新規實施,強化了新股市場化定價,讓報價博弈加強、難度加大、中間套利空間減少,打破了“新股不敗”神話,促進新股收益回歸理性。換言之,出現一定比例的新股破發,是A股邁向成熟市場的必經之路。
不過,近段時間屢屢出現新股破發,背后也有需要關注和反思的問題。畢竟,新股破發特別是大幅破發,給投資者帶來的損失是實實在在的?!叭摺卑l行導致的頻繁破發、大比例棄購,也有損資本市場為企業提供直接融資、服務實體經濟的功能。
部分詢價機構的定價能力恐怕要打個問號。新股“三高”發行頻現,與部分詢價機構報高價密切相關。為獲取更高比例的承銷及保薦費用,在企業IPO過程中,部分詢價機構傾向于往高定價,客觀上推動新股發行價格水漲船高,增加了新股破發幾率。
注冊制強調發行定價市場化,如何把新股價格定得更合理,考驗著詢價機構的研究能力和專業能力,也是未來機構競爭力的重要體現。詢價機構需轉換以往重博弈、輕研究的行為路徑,切實提高自身研投能力,平衡好企業和投資者的利益訴求,結合公司基本面客觀理性報價,提升股票適銷性,增強自身市場影響力。
詢價新規實施后,“三高”發行頻現,側面反映出詢價機制還存在一定短板,有必要進一步完善。例如,可以考慮將高價剔除比例從目前的“不超過3%、不低于1%”適度上調,從而促進詢價博弈更加均衡,為新股定出更合適的價格。
此外,上市公司也需對脫離了基本面的高發行定價提高警惕。出現大幅度破發、大規模棄購,對上市公司的聲譽無疑有害無益,有的公司甚至因此導致募資不足。上市公司不能一味追求高溢價發行,而應腳踏實地謀上市,一心一意求發展。只有自身價值切實提升,企業市值增長才會水到渠成,內在價值才能得到更合理體現。
無論如何,未來隨著注冊制的全面推進,新股破發或將成為常態,“新股不敗”的神話已是過去時,“打新”也成為一種風險投資。投資者需轉變“蒙眼躺贏”的思維定式,在新股選擇上,從“逢新必打”轉向優選個股,更加關注企業基本面。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李華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