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閑食品行業的渠道變革在繼續。三只松鼠近日宣布,未來十年“聚焦堅果產業,打造多品牌模式”,全面暫停門店擴張,聚焦優質門店發展等。三只松鼠雖然暫停門店擴張,卻對分銷渠道抱有更大期待。同時,從線下起家的良品鋪子,在探索線上渠道的更多可能。
實際上,三只松鼠、良品鋪子以及更多休閑食品品牌,都已將“全渠道”作為發展的關鍵詞。有業內人士分析稱,抖音、快手等新渠道不斷產生,導致傳統線上渠道流量分散,品牌方獲取流量難度變大。而就線下渠道而言,有的休閑食品品牌自有渠道并不突出,因此分銷渠道將是未來的重點發展方向。
殊途同歸
近日,三只松鼠披露2021年年報顯示,其營收為97.7億元,同比下滑0.24%;凈利潤為4.11億元,同比增長36.43%。自2019年突破百億營收大關后,三只松鼠已連續兩年未能突破百億。
從渠道來看,三只松鼠線下渠道實現營收32.91億元,同比增加28.39%;線上渠道實現營收64.79億元,同比下降10.39%。第三方電商平臺中,天貓系平臺營收為29.56億元,同比下滑22.32%;京東系平臺營收為24.08億元,同比下滑11.84%。從中不難看出,三只松鼠在傳統線上渠道遭遇天花板,線下業務成為發力點。
與發跡于紅利期電商平臺的三只松鼠不同,良品鋪子發家于線下,但線上渠道已經基本搭建完畢。2021年年報顯示,良品鋪子實現營收93.24億元,同比增長18.11%;實現凈利潤2.82億元,同比下滑18.06%。其中,線上、線下收入分別占53.13%、46.87%,分別同比增長21.42%、16.31%,渠道收入實現均衡增長。
盡管發展路徑不同,但在近兩年的財報中,三只松鼠、良品鋪子共同提到一個關鍵詞——“全渠道”。三只松鼠稱,公司經歷十年發展,已從“線上單一渠道”發展成為“線上渠道各平臺平衡發展、線上線下全渠道均衡發展”的整體格局。良品鋪子也稱,公司持續深入全渠道業務布局,抓住新渠道流量。
中華商業信息中心發布的《2021年國內休閑零食市場分析報告》顯示,雖然網絡渠道自帶流量,更多元更扁平,客觀上助推了一些新品牌,但發展到現在,一些弊端開始顯現。休閑零食要做大做強,做百億、幾百億市場規模,建設完善有力的傳統渠道體系是必經之路。
流量分化
三只松鼠與良品鋪子經歷的變化,也是整個行業的縮影。新京報記者獲得的一份某休閑零食品牌的線上店鋪運營數據顯示,該品牌在主流電商平臺的拉新成本比往年上漲12%,吸引來的流量大概有11%可轉化為購買,轉化同比下跌15%。
“與之前相比,由于消費者有許多選擇入口,獲取流量的不確定性提高,導致推廣點擊成本、獲客成本都會上漲?!?月25日,三只松鼠方面對新京報記者表示,之前行業主要精力集中在線上,其實是基于線上流量紅利,品牌更容易打造性價比高的產品。而近幾年,線上流量分化凸顯,已不再是流量時代,這點在業內已達成共識。
但對休閑食品品牌來說,線上市場仍然有一定增長空間。以良品鋪子為例,2021年其線上業務中,抖音平臺營業收入同比增長3.62倍。
另一休閑食品品牌鹽津鋪子,線上渠道也呈現增長態勢,2019年、2020年、2021年,其電商渠道營業收入分別為7019.50萬元、10921.77萬元、13879.01萬元。
新興線上渠道則需要更具針對性的布局。4月24日,負責某快消品企業電商業務的仲濤(化名)對新京報記者表示,電商平臺應結合當下消費趨勢,著重研究用戶獲取產品的計劃性、即時性及購物場景的多樣化,再通過對應舉措,來獲取高精準度且龐大的有效流量。如通過強化提升社群流量,加強用戶對平臺、品牌的時間、空間黏性及關系黏性,進而實現更高效的銷售轉化。
“我判斷線上業務最大的機會是‘人群分層,流量分散’,因為這才能讓流量效率最大化,也就是過去常說的‘千人千面’,未來可能是‘各人各面’?!?月27日,鹽津鋪子董事長張學武對新京報記者表示,“我們會結合這樣的發展趨勢,從消費者洞察、柔性供應鏈打造、差異化產品開發,到傳播端的點對點的溝通語言以及高效運營,去贏得未來的線上市場?!?/p>
線下機遇
線上流量分化的同時,線下渠道作為休閑食品行業的“主戰場”,價值有待進一步發掘。
根據國際咨詢機構弗若斯特沙利文(Frost & Sullivan)提供的數據,2020年休閑食品線下渠道銷售規模超過1.06萬億元,占比82%,遠高于線上銷售占比18%。而且從消費者的需求和購買習慣來看,休閑零食單價低、即時需求強、沖動消費高,80%的銷售契機還是在線下。此外,線下600萬+的售點數依托便利化的購買場景,牢牢占據休閑食品類產品的市場主流。
此前新京報報道,在線上流量獲取難度變大,業績提升急需動力的前提下,休閑食品品牌不再拘泥于線上與自建渠道,將分銷渠道作為突破業績增長困境的一大手段。
2020年,百草味被百事收購后,百事方面就表示,適當賦能百草味,提供各方面資源支持,提升公司規模、效率以及國際性等方面的優勢。當時業內認為,百草味會借助百事的分銷渠道進入各個系統銷售。事實也是如此,新京報記者曾走訪多家超市看到,百草味已在商超渠道上架,“雙百”渠道的聯合可見一斑。
2021年10月,來伊份方面對新京報記者表示,2021年在特渠銷售上招兵買馬,希望大力發展通路和特別渠道。
2021年10月16日,三只松鼠在分銷戰略星品發布會上宣布發力線下分銷計劃。三只松鼠分銷事業部總經理吳峰透露,2021年三只松鼠分銷業務收入預估在18億元左右,計劃2023年分銷業務整體實現50億元的年度銷售目標。
2022年4月26日,良品鋪子方面對新京報記者表示,2021年上半年,新成立流通渠道事業部,重點拓展東北、西北、華北地區,與沃爾瑪、盒馬鮮生、永輝、家家悅、物美、利群等商超體系達成戰略合作。2021年,公司建立流通組織,搭建品—商—價—渠四大支柱,打開流通分銷渠道,首次進入各業態1.4萬家售點,2021年動銷店數累計達1.2萬家。
張學武表示,“除了我們在商超渠道的3萬多個店中島、近2000家經銷商、數萬家分銷商形成的渠道優勢之外,鹽津鋪子2021年新建設的零食渠道表現亮眼,零食渠道有效解決了消費者對零食種類、價格、品牌等需求痛點。2021年公司開始與‘零食很忙’合作,不到一年時間不斷刷新業績,現在一個月銷售已突破1000萬元,未來我們還將和‘老婆大人’‘好想來’等零食系統合作?!?/p>
直面全渠道
三只松鼠由電商寵兒轉變為線下市場的“分銷新兵”的過程似在說明,在休閑食品行業,“全渠道”發展迫在眉睫。
三只松鼠方面對新京報記者表示,對于主攻的堅果品類來說,線下市場有待拓展的空間?!叭凰墒箅m然從線上起家,但毫無疑問全渠道意味著多條腿走路,走得更遠更穩。今年,三只松鼠將‘讓堅果和健康食品普及大眾’寫進使命,全渠道也意味著能夠觸及更廣泛的消費者?!?/p>
發力線下并不意味著盲目擴張。三只松鼠近日披露戰略升級公告稱,對門店策略由過去的規?;?、粗放型擴張,轉向優質店鋪的可持續經營,下半年度起暫停門店擴張,并對現有門店進行主動優化,新年度將延續該策略。
4月26日,良品鋪子總裁楊銀芬對新京報記者表示,2022年良品鋪子總體工作基調是“謹慎樂觀”“適度增長”“夯實基礎”?!斑m度增長”就是“要追求有質量的增長,而不是盲目增長”。面對大浪淘沙的環境,一個企業唯有保持時刻清醒的認知,才能保證穩坐“牌桌”。
不過,線下渠道拓展對企業既有機遇,也有挑戰。
在張學武看來,線下分銷并非一蹴而就,首先需要真金白銀的投入,帶來的是渠道的重資產壓力?!半m然借助分銷商能夠減輕渠道建設壓力,但是分銷渠道會分去品牌商的利潤空間,導致要么產品提高價格,要么減少盈利能力。其次,分銷商開發及管理上,分銷商并不忠誠于某品牌,而更多看中利潤空間和品牌支持,會導致品牌商為獲取線下資源激烈競爭。另外,線下的分銷對產品矩陣的設計要求更高,尤其是品牌專柜和專賣的形式,要求產品結構豐富,品類搭配分配均衡,這會大大增加品牌商的生產供應成本?!?/p>
4月26日,一位休閑食品行業的市場負責人對新京報記者表示,全渠道發展的品牌,除了常規的人力及渠道鋪設成本問題之外,首先面臨的是線上線下價格不一的問題?!澳壳白鋈赖纳碳叶即嬖诒幌M者進行線上線下比價的問題。從消費者角度來看,線下渠道具備高便捷性和體驗性,產品可以及時到達消費者手中,且產品能親身體驗。從品牌商角度來看,線下渠道背后承擔更多成本,如店鋪租金、人工水電等,這些因素必然導致線下產品價格高于線上?!?/p>
此外,全渠道發展品牌還會面對“一盤貨面對多渠道”的問題?!皬募兙€上經營轉為全渠道發展的企業都會遇到上述問題,產品需要做很大的調整。以一個小細節為例,線上購買的零食,包裝是完好的,而線下在商超便利店等渠道,以包為單位的產品,包裝上都會有一個小孔,將產品陳列在貨架上供消費者選擇。就這么一個小細節,就決定了針對線下產品的包裝需要重做。線下購物不同的區域,消費者消費的目的和習慣也存在一定的差異性。根據這樣的特點,在產品的選擇、規格、包裝設計上都需要設計另一套邏輯?!?/p>
針對上述問題,該負責人也給出了相對簡單的解決方式:企業需要根據不同的渠道銷售邏輯,生產不同的產品,還要制定多盤貨應對全渠道銷售,同款產品設置不同規格克重及包裝。
對于線下分銷市場,三只松鼠也意識到,“需要依托動銷好的大單品切入,而且優質經銷商、貨架陳列空間、供應鏈控制能力均是稀缺資源。三只松鼠布局分銷渠道時,利用了積累多年的供應鏈資源和規模優勢以及消費者心智優勢,得以快速開拓市場?!?/p>
楊銀芬表示,在渠道上,良品鋪子門店事業部作為護城河業務,需要追求銷售利潤穩增長。團購事業部則需要以精準拓客渠道下沉,打造差異化產品競爭力,完善銷售運營服務為主要策略,目的是在存量市場搶市占?!斑@也為休閑零食賽道在如何平衡渠道,避免過分依賴某一渠道而導致抗風險能力降低方面,給出明確指引?!?/p>
新京報記者 王子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