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 吳琦
上半年,A股市場大幅震蕩,公募基金權益類產品凈值先跌后漲,但多數仍未能“收復失地”。隨著上市公司半年報陸續披露,華夏基金、招商基金、鑫元基金等十余家基金公司的半年度經營業績也浮出水面。
(相關資料圖)
具體來看,基金公司經營業績分化明顯。大型基金公司業績穩中有升,中小型基金公司業績差異大,甚至有2家基金公司經營業績虧損。
“大塊頭”穩中有升
截至8月22日,大型基金公司經營業績出爐的不多,僅有華夏基金和招商基金。
A股上市公司中信證券作為華夏基金股東,發布了關于華夏基金半年度業績快報的公告。數據顯示,2022年上半年,華夏基金總資產為157.07億元,總負債為44.66億元,實現營業收入36.33億元,與去年同期相比微跌0.52%,實現凈利潤10.58億元,與去年同期相比微增0.86%。
今年以來,華夏基金在公募REITs、ETF等多個產品線上發力,規模增長勢頭較好,目前已經推出華夏越秀高速REIT和華夏中國交建REIT兩只公募REITs,第三只REIT產品也完成發行,即將上市交易。
招商基金股東招商銀行近日披露的2022年半年度報告顯示,截至2022年二季度末,招商基金總資產109.67億元,凈資產73.15億元,非貨幣公募基金規模達到5868億元,首次躋身行業前五,較上年末增長7.01%,報告期內實現凈利潤9.54億元。
今年上半年,招商基金規模增長迅速,在前二十大基金公司中規模增速最高。7月30日,招商基金發生人事變動,來自長江養老的徐勇擔任招商基金新任總經理。
中小公司表現分化
華泰證券指出,公募基金AUM(基金管理的全權委托資產)是驅動基金公司業績增長的核心要素,股票和混合型基金占比較高的公司,其盈利能力也會相對較強。而今年A股權益市場表現不佳,大型基金公司可以憑借債券、指數型等產品的表現彌補權益產品帶來的業績損失,而中小型基金公司的產品布局千差萬別,因此上半年經營業績分化較大。
上半年,經營業績表現好的中小型基金公司有萬家基金、興銀基金等。其中,萬家基金的權益型基金產品和債券型基金產品規模逆勢增長,非貨幣基金規模達到1736.12億元,同比增長超40%。萬家基金規模增長離不開公司基金產品優異的凈值表現,Wind數據顯示,該基金公司旗下的萬家宏觀擇時、萬家新利、萬家精選等3只產品年內均實現40%以上的收益,在主動權益基金中排名前列。規模和業績齊增長,萬家基金的凈利潤得以大幅增長,上半年實現凈利潤1.96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16.87%,創出歷史新高。
另外,興銀基金也表現不俗。A股上市公司國脈科技持有興銀基金24%股權,據其披露的半年報信息,興銀基金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1.45億元,相比去年同期增長21.30%,實現凈利潤5181.36萬元,同比增長22.48%。
有道是幾家歡喜幾家愁。與上述公司相比,鑫元基金、諾安基金、中郵創業基金等上半年經營業績則出現了下滑。
A股上市公司南京銀行披露的半年報顯示,鑫元基金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2.44億元,同比下降29.57%,凈利潤為5681.89萬元,同比下降57.81%。
諾安基金與此類似。A股上市公司大恒科技持有諾安基金20%股權,據其披露的半年報信息,諾安基金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5.02億元,同比增長7.24%,凈利潤1.28億元,同比下降42.29%。諾安基金業績大幅下滑,主要原因或是A股半導體板塊表現不佳,拖累了公司主投半導體的基金產品業績。
另外,中郵創業基金公司實現營業收入2.86億元,同比增長8.63%,凈利潤3542.51萬元,同比下降33.93%;國海富蘭克林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3.72億元,相比去年同期下降7.82%,實現凈利潤1.3億元,同比下滑3.49%;東吳基金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9686.30萬元,相比去年同期下滑13.79%,實現凈利潤559.2萬元,同比下滑62.10%。
不乏連續虧損者
小型基金公司產品單一,管理規模不高,一旦整體市場表現不佳,公司就容易出現虧損情況。
A股上市公司國盛金控披露的半年報顯示,其參股公司江信基金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957.16萬元,相比去年同期下滑65.08%,凈虧損2495.59萬元,虧損金額相比去年同期虧損的1590.84萬元有所擴大。江信基金成立于2013年,最新管理規模不足30億元。
另一基金公司南華基金也是持續虧損。數據顯示,該公司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1889.71萬元,相比去年同期增長50.56%,凈虧損1235.74萬元,與去年同期的虧損額幾乎持平。南華基金成立于2016年,是國內第一家由期貨公司全資控股的公募基金管理公司,南華期貨持有其100%股權。
對于公募基金公司經營業績嚴重分化的現象,華南一位基金從業人士對證券時報記者表示,目前公募基金管理人已超過150家,行業馬太效應加劇,中小基金公司如果沒有自身特色,發展較為困難,對于積淀時間不久的公司來說生存堪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