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廣州1月25日電(記者 王華)截至2021年11月底,廣州市純電動汽車保有量已超過28.6萬輛,但受諸多因素影響,“補電(充/換電)焦慮”等問題仍無法解決。廣州市人大代表馮興亞25日在該市人大會議上提出4項建議,包括推廣新能源汽車換電模式,并呼吁該市盡快出臺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
廣州市第十六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以下簡稱“市人大會議”)于1月25日開幕。廣州市人大代表、廣汽集團總經理馮興亞帶來4項建議,包括完善廣州市新能源汽車消費補貼政策、促進廣州市節能車消費、完善廣州市智能駕駛汽車測試配套政策、加快推廣新能源汽車換電模式等議案。
汽車制造業是廣州市三大支柱產業之一,該市汽車總產量已連續兩年居全國第一。來自行業協會以及公安部門的公開信息顯示,截至2021年底,該市汽車保有量超300萬輛。其中,至當年11月底,廣州市純電動汽車保有量已超過28.6萬輛。
據了解,該市關于購買新能源汽車的綜合性補貼已于2021年12月31日到期;另一方面,受私人充電樁安裝受限、公共充電站布局不合理、充電時間長等因素影響,消費者“補電(充/換電)焦慮”仍無法徹底解決,此類問題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新能源汽車消費。
馮興亞稱,國家補貼的退坡也給車企帶來成本壓力,補貼政策不穩定也對節能車消費影響明顯,而節能汽車的年度節能車指標安排與市場預計增幅也出現不匹配情況。
馮興亞認為,廣州市應盡快出臺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將補貼政策延續至2025年,保持政策的穩定性與連續性,對符合條件的車型精準設置補貼標準;同時增加廣州節能車指標,釋放政策引導信號,鼓勵消費者選擇節能減排產品。
馮興亞還提出,受私人充電樁安裝受限、公共充電站布局不合理、充電時間長等因素影響,新能源汽車消費的“補電(充/換電)焦慮”仍無法徹底解決;而對車企而言,換電技術研發門檻整體較高,電池統一標準出臺較晚、企業間聯合困難等因素也困擾換電模式的推廣。
馮興亞建議,由政府牽頭組織地方企業、行業協會制修訂換電安全、換電接口等地方標準,推動換電模式標準化,降低換電門檻和車企疑慮,為動力電池的標準化、通用化掃清障礙;對加快建設換電模式和換電站提供政策支持,豐富換電補貼政策。(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