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市場上關于方便面集體漲價的傳言不斷,第一財經在對北京和上海部分超市、連鎖店等渠道走訪后獲悉,目前渠道尚未接到漲價通知,而統一企業中國(00220.HK)今日也向第一財經記者否認了漲價傳言。
上一輪國內方便面集體漲價還是在2018年,當時原材料的價格上漲推動了產品價格的調整,據了解,由于棕櫚油和面粉等成本的上漲,本輪方便面企業再次成本承壓,而多位受訪業內人士表示,就算提價也不意外,提價可以化解面企成本壓力,但要提升行業盈利能力,仍要靠結構升級帶來的高端化。
近日有消息稱,兩大方便面巨頭康師傅(00322.HK)和統一企業中國分別對旗下部分方便面產品進行了漲價,其中康師傅的桶面從4元上漲為4.5元,統一的袋裝面則從2.5元調整為2.8元。
今日第一財經記者對滬上部分超市和連鎖店走訪了解到,少部分已經聽說過方便面漲價消息,但還未正式漲價;大多數受訪人員表示,還未接到漲價通知。另有一全國性大型超市負責人則透露,目前門店方便面的價格都沒有變化。
統一企業中國也向第一財經回應表示,稱漲價的消息只是“坊間流傳”,公司還在繼續觀察市場的動態;康師傅內部人士也表示,還沒有看到產品調價的信息。
不過早前日清食品和克明食品分別宣布上調了旗下面產品的價格,克明食品將漲價的原因歸于面粉、包材、運輸等成本持續上漲。
公開資料顯示,由于主產國產量下降等原因,2021年國際棕櫚油價格整體上漲了30%,2022年以來,棕櫚油價格依然居高不下。
國內一家大型食品企業負責人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去年面粉和棕櫚油價格上漲較快,大公司可以通過長期合同平抑一定的漲幅,但這部分成本上漲依然在15%到20%左右,小食品企業壓力很大,今年預計這部分成本依然會有15%左右的漲幅。
原材料的上漲的確給方便面行業帶來相當大的壓力。2021年的年報尚未公布,但2021年半年報時,方便面企業的凈利潤水平已經出現了滑坡。
康師傅2021年上半年方便面收入為127.2億元,同比減少14.7%,其中容器面和高價袋面分別下滑了12.5%和22.8%,方便面業務的利潤也從上年同期的16.9億元下滑至約9億元,下滑了47.1%,毛利率也下滑了約6.5個百分點。2020年上半年,康師傅方便面業務收入為149.1億元,同比增長了29.2%,2019年同期收入為115.4億元。
統一企業中國的情況也類似,2021年上半年方便面業務收入約為44億元,相比于2020年同期的52.1億元下降了15.5%,與2019年同期的42.1億元相比,小幅增長了4.5%,食品業務毛利率從32%下降至26.6%。
克明食品最新公布的業績預告顯示,2021年的凈利潤預計為6600萬到7800萬,同比下降77.46%至73.36%,下滑的原因主要是毛利率同比降低所致。
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告訴第一財經記者,方便面行業的成本壓力是多維度的,涉及人員成本、物料成本和管理費用。如果進行漲價,也應該理解為良性操作,不會對銷量造成影響。
IPG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柏文喜也認為,提價能夠減緩方便面企業毛利空間收窄的壓力,對刺激公司業績有一定的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方便面行業一直處于下滑的狀態。
數據顯示,中國方便面產量在2018年出現斷崖式下降,從2017年的1103.2萬噸下降至2018年的699.5萬噸,并在2019年下降至573.3萬噸。尼爾森數據顯示,2021年上半年,方便面行業整體銷量下滑了7.7%,銷售額下滑了7.3%。
在外界看來,外賣、自熱食品等正在搶食方便面的市場空間,以自熱食品為例,2020年國內自熱食品的市場規模在71億元左右,5年的復合增速達到97.3%。此外,冷凍食品、預制菜等分流了方便面的消費者。
暨南大學教授陳創練告訴第一財經記者,近年來隨著中國外賣行業的蓬勃發展,勢必擠占速食食品的市場空間,方便面企業的市場需求和利潤下滑是一個必然趨勢,如果提價也有助于彌補需求下滑導致的公司利潤下降。
不過在業內看來,方便面企業要整體改善盈利能力,依然還要通過產品結構調整來完成。
柏文喜認為,方便面行業是個傳統行業,如果方便面企業想在接下來的比拼中獲勝,既需要靠創新產品和產品升級走高端化路線來維持市場份額與毛利空間,還需要靠提升供應鏈效率和營銷水平來降低成本,鞏固市場地位和提升盈利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