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周尚伃
信心比黃金更重要,今年以來,公募及券商資管均紛紛出手自購旗下產品或拋出大額計劃,還有不少“頂流”公募基金經理準備自掏腰包。對此,有市場人士認為,公募、券商資管自購是“抄底信號”顯現。
近年來,公募、券商資管自購旗下產品并不是新鮮事。2021年,公募、券商資管就已累計自購58.98億元,12月份的自購金額就近10億元。為此,券商首席也提示投資者,自購有利于提振市場信心,但自購規模放量并不等同于買入信號出現,不宜盲目跟風。
券商資管加入自購大軍
今年以來,A股持續震蕩,截至3月2日,上證指數跌幅為4.27%。同時,基金發行低迷,Wind數據顯示,按基金成立日,1月份及2月份累計基金新發行211只,份額為1525.87億份,同比分別下降12.45%、80.6%。
基于對中國資本市場長期健康穩定發展的信心,包括中銀基金、前海開源、廣發基金在內的多家公募基金公司紛紛拋出自購計劃,部分公司出手闊綽自購權益類基金達到1億元,一時間,引發市場的強烈關注。
這期間,券商資管也“毫不示弱”,紛紛開啟自購。與公募相同,券商資管自購均傾向權益類產品。2月28日,華泰資管表示將運用不超過5000萬元自有資金投資公司旗下權益類公募基金。2月21日,財通資管出資5000萬元自有資金申購公司旗下權益類、固收類公募基金。東證資管表示于1月28日起30個交易日內以自有資金5000萬元申購旗下偏股型基金,持有時間不少于3年。券商發出的自購原因除了基于對中國資本市場長期健康穩定發展的信心外,還包括對各自公司主動投資管理能力的信心。
值得一提的是,2月9日起,東海證券表示擬運用自有資金參與旗下兩只集合資管計劃,累計不超400萬元。2月27日,興證資管表示近期已運用固有資金投資公司旗下混合型集合資管計劃總計3000萬元。據《證券日報》記者了解,華泰資管、財通資管、東證資管均持有公募基金牌照,而東海證券、興證資管暫未獲得牌照。東海證券上述兩只均為大集合公募化改造產品,而興證資管旗下也有不少大集合公募化改造產品。
對此,粵開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陳夢潔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公募、券商資管自購主要是出于提振市場信心以及對旗下產品長期前景看好等目的。一方面,在股指大幅下跌后,估值性價比凸顯,從長期布局的角度上來說,已具備吸引力,但公募、券商資管自購不等于市場底;另一方面,機構通過自購并承諾中長期持有,將自身利益與投資者深度綁定,有利于提振市場信心,直接和間接推動后續基金產品的運作?!?/p>
公募已自購基金7.65億元
公募、券商資管自購旗下產品也不是什么新鮮事,近年來屬于“常規操作”。陳夢潔向記者表示:“從歷史上基金自購的階段來看,多數發生在市場大幅回調、投資者情緒低迷、新發基金持續遇冷的背景下。在市場調整的背景下,機構自購形成正反饋效應,從而改善市場流動性。近十年以來,機構自購基金的規模呈上升趨勢,2021年高達近60億元?!?/p>
《證券日報》記者據Wind數據梳理,今年前兩個月,已有28家公募自購旗下43只基金產品累計7.65億元(暫無券商資管),同比增長47.12%(1月份為5.4億元、2月份為2.25億元);其中,公募自購股票型基金、混合型基金、債券型基金、FOF基金分別為3.55億元、3.15億元、7500萬元、1000.19萬元。
從表現來看,今年以來,權益類基金中的股票型、偏股混合型基金的收益率中位數均為-8.66%,靈活配置型的收益率中位數為-6.14%。公募自購基金中,4只為股票型基金,18只為偏股混合型基金,除去2只新發基金,全部跑贏同類型產品收益率中位數。
從2021年看,就已有98家公募、券商資管發生自購行為,累計自購金額為58.98億元。其中,分別自購混合型基金、股票型基金、債券型基金、FOF基金、QDII基金分別為17.43億元、16.96億元、14.77億元、9億元、8001.53萬元。2021年12月份,公募、券商資管就已經啟動大幅自購,共有40家公司自購9.85億元。其中,華夏基金自購了1.5億元、國泰君安資管自購了1.2億元。2020年自購金額為41.52億元,2019年為28.67億元,2018年為32.68億元。
基金、券商自購潮背后,是不是抄底的有效信號?華西證券副所長,首席策略分析師李立峰表示,當市場下跌到一定幅度或者持續一段時間,公募基金開啟自購潮,往往是市場構筑底部的信號之一;例如2020年2月份至4月份,公募基金大額凈申購,4月份A股市場回暖。但公募基金自購規模放量并不等同于買入信號;例如2018年3月份,當月公募凈申購規模達6.34億元,但2018年A股在一系列風險因素的擾動下,市場加速探底。直到2018年底,“政策底——情緒底——市場底”接連顯現,同時外資、公募資金加速流入,A股才開啟新一輪漲勢。
陳夢潔告訴記者:“對于投資者而言,需要理性看待機構自購基金的行為。雖然基金自購有利于提振市場信心,但相較于整體的數量和產品規模來看,自購的數量和資金占比相對較小,對市場流動性的直接影響有限。此外,從歷史情況來看,基金自購熱潮也不等于市場底?;鹱再復鲇诙喾N目的,看重的主要是產品的長期投資價值,因此投資者還需要充分結合自身情況,不宜盲目跟風?!?/p>
中泰資管2月初就發文稱,“無論基金公司還是基金經理,其自購的基金都至少要鎖定一年,因此掏出真金白銀的大規模自購之舉,至少不會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但是,理性看待包括專業投資者在內的精準擇時能力,也是不得不正視的現實?!保ㄗC券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