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報財經評論員 戚耀琪
3月17日,奈雪宣布對產品大幅降價,在1月新推的“低至9元,19元封頂”低價鮮果茶新系列基礎上,顯然這是對老對手喜茶降價舉措的回應。
兩家茶飲頭部品牌曾經把30元+茶飲賣到全國,這次回到2字頭時代,兩家品牌還將產品價格下探到1字頭。至于為何降價,給出理由大抵是規?;蟮某杀緮偙?。不過,去掉3字頭產品本身也有營銷成分——從喜茶標準菜單來看,30元以上產品占比本身并不高。
作為消費者,很多人對奈雪和喜茶的態度是屬于可喝可不喝的狀態,一年不喝也不會覺得自己被世界淘汰了。何況區區幾塊錢的飲料,在基本功能上也能滿足解渴需求,為什么非要買30元的一杯茶呢?
但是20來歲的年輕人可不是這樣想的,奈雪和喜茶對他們來說,不是飲品,而是社交的配套,是一個無法繞開的飲食地標。甚至每天都愿意拿出比吃午飯還貴的價格來買奶茶,這種狀態已經是一種亞文化圈層現象了。
有趣的是,2019年蜜雪冰城曾經找尼爾森做消費者調研,評估喜茶、奈雪等對它們的潛在影響。其中一項調研結果顯示,很多蜜雪冰城的消費者,都沒有聽說過喜茶和奈雪。換言之,這是完全不同的兩個群體。
對,這就是文化。文化的價值是無形的,要讓價值可視化,還得把價格盡可能地推高,推到目標消費者一點“消費者剩余”都沒有。至于如何強化文化價值,無非兩個途徑。一個是讓消費者進入其空間中,這一點,就是兩大茶飲一直以來致力打造的:把店面放在高尚商業區或者著名風景區,在店面設計上超越年輕顧客期待。另一個途徑,就是在社交認同上全力討好年輕人的口味和品位,使得購買者有一種被注意、被羨慕、被模仿的優越感,這個和某些電子煙營銷的手法是類似的。
如今,降價降的就不是幾塊錢這么簡單了,悄然降低的同樣也是文化的認同。國內年輕人也不是鐵板一塊,不同地域、收入、學歷、年齡,可謂是千差萬別。差了5元,就可以差出一個市場。正如習慣買5元一個雪糕的群體,是不會習慣買10元雪糕的。如今降價,讓更多的年輕人可以負擔起高端的茶飲,自然也會有一部分人口開始流出,尋找新的地標、新的高端。這個過程很緩慢,但是不可避免的。
兩大茶飲品牌降價目的是要 “讓利”老顧客,也是希望在前述存量市場里,發掘新的增量。那這個增量是不是包括利潤、市場占有率、品牌認知度和美譽度?但是誰又能說增量一定就是正增長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