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 程丹
年報季落幕,上市公司觸及退市數量創出歷史新高。證券時報記者根據上市公司公告梳理,截至5月6日,今年以來共有42家公司觸及強制退市指標,數量較2021年增長50%。
2022年作為史上最嚴退市新規落地實施的第二年,A股或將迎來退市潮,一些經營業績較差的公司將逐漸退出市場,實現優勝劣汰。南開大學金融發展研究院院長田利輝認為,今年瀕臨退市公司數量大幅增加,主要是因為退市新規的實施。退市新規的嚴格實施,對沖擊財務退市標準者并不法外開恩。常態化退市機制正在逐漸形成,退市渠道逐漸暢通,“應退盡退”的理念逐步得到認可,有進有出、優勝劣汰的市場新生態逐步構建。
財務類退市指標顯威
目前已披露的共有42家公司觸及退市指標,面臨強制退市,具體來看,滬深兩市分別有18家、24家。九成以上公司都是因為觸及財務類退市指標。
滬市18家觸及退市公司中,除*ST新億因連續多年財務造假,被證監會出具行政處罰書,觸及重大違法退市之外,其余17家均觸及財務類退市情形,其中,有8家公司觸及一項財務指標而觸及退市,*ST中房、*ST昌魚、*ST廈華、*ST綠庭、*ST游久5家公司因為營收低于1億元以及扣非后凈利潤為負值而觸及退市;*ST西水、*ST海醫、*ST海創則是因為被會計師出具非標審計意見,而觸及財務類退市。
另有6家公司觸及兩項財務指標,*ST拉夏、*ST易見、*ST中天因為2021年基本面未有改善,凈資產繼續為負且被會計師出具非標審計意見;*ST明科、*ST羅頓、*ST金泰不僅營收低于1億元以及扣非后凈利潤為負值,而且被會計師出具非標審計意見。
而*ST中新連續兩年觸及三項財務類指標,該公司喪失持續經營能力,2020年初以來一直停工停產。
深市觸及退市的24家公司中,有9家公司因為被會計師出具非標審計意見而觸及退市;2家公司因為扣非后凈利潤為負值且營業收入低于1億元而觸及退市。*ST華訊、*ST長動因三項指標而觸及退市,即被出具無法表示意見的審計意見、扣非后凈利潤為負值且營業收入低于1億元和期末凈資產為負值。
和往年相比,今年觸及退市指標的企業數量大幅增加,這和2020年底出臺的退市新規有關。根據退市新規,2021年年報披露后,上市公司若首次觸及“凈利潤+營業收入”指標,其股票將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2020年年報披露后股票已經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的公司,2021年若再次觸及相關退市情形,將直接退市。這意味著2022年是退市新規中財務類退市指標集中顯現效率的一年。
常態化退市生態
日漸形成
退市新規中設置了營業收入扣除標準機制,營收扣除中關于新增貿易收入、非穩定業務模式等復雜收入扣除項目。為提升財務類退市指標可執行性,落實落細退市新規,2021年11月19日,滬深交易所發布指南細化這一扣除標準,比如:細化貿易、類金融業務扣除要求,明確將非正常交易合并取得的收入進行扣除。
此舉精準打擊了殼公司,讓處于退市邊緣的空殼公司難在營收上?;ㄕ?。田利輝表示,退市公司數量的增加,是退市制度嚴格執行的結果,讓部分不符合要求的企業退市,為優質企業騰出市場空間,是資本市場基礎制度逐步完善的具體表現,說明常態化退市機制正在逐漸形成,退市渠道逐漸暢通。
在嚴格執行退市規則之外,監管部門還下了大功夫來確?!霸撏藙t退、應退盡退”,讓退市公司“退得穩”。
一方面,隨著A股市場注冊制改革試點不斷擴展,市場化、法治化程度也不斷增強,在新證券法和刑法修正案(十一)的強力威懾下,上市公司財務造假的成本和風險大幅提升,僵尸企業和空殼企業露出真面目。另一方面,強化退市公司監管,發布《關于退市公司進入退市板塊掛牌轉讓的實施辦法》,順暢退市公司進入退市板塊掛牌轉讓,同時進一步完善上市公司退市后監管工作,強化退市公司信披,完善投資者適當性規則,加強投資者保護。
“隨著注冊制在資本市場的全面鋪開,退市企業數還將增加?!币蝗谭治鰩熤赋?,上市公司殼價值不斷降低,資本市場“吐故納新”格局已經形成。大多*ST公司經營困難或呈現空殼化,基本面難以支撐股價,部分投資者仍寄希望于此類公司出一些挽救股價的措施,實際上這種行為如同火中取栗,風險極高,投資者要形成新的投資策略,提高風險意識和用腳投票的能力,樹立正確的投資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