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疊加地緣矛盾,面對復雜的外部環境,中國的能源安全、糧食安全以及產業鏈供應鏈安全是否受到影響,又將如何應對?在20日晚舉行的“中歐教授話未來”之主題為“紛繁世界格局之下的中國經濟”線上研討會上,中歐國際工商學院院長汪泓指出,在全球經濟復蘇不穩定性大大增加的大背景下,中國更應加強國際合作,進一步推進全球一體化市場,尤為重要的是要增強對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信心。
當前,全球大宗商品價格持續上漲、糧食及能源供應緊張、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穩定受到一定程度的沖擊,在各類風險相互交織作用下,全球經濟復蘇的前景充滿了不確定性。對此,汪泓著重從復雜的外部環境下,中國能源安全、糧食安全以及供應鏈產業鏈安全三大方面進行分析。
汪泓認為,由于中國能源供應以煤炭為主,油氣占能源消費不到30%,油氣市場切換導致的高油氣價格對中國通貨膨脹和經濟運行的沖擊相對可控。
但她也指出,世界市場油氣價格飆升極大地增加了進口成本,從而推高中國工農業生產成本,并傳導到下游的消費端,形成通脹推力。同時,由于油費大約占中國公路貨運成本的40%,油價上漲會對中國公路貨運行業產生一定的影響。
在糧食安全方面,雖然主要糧食出口國減少出口將直接威脅全球糧食供應,但對中國來講,這對中國國內的糧食價格和農產品供應影響有限。
數據顯示,中國口糧自給率穩定在98%以上,其中稻谷完全自給,小麥自給率為95.4%,玉米自給率近年穩定在98%以上。
不過,中國對糧食進口的依賴仍占比不小,尤其大豆和油料是中國對外依存度最高的兩種產品,“這值得警惕”,汪泓說。
復雜的外部環境也讓本已不堪重負的全球供應鏈遭受到新的沖擊。不僅大宗商品價格大幅上升,全球海陸空運輸業均面臨較大風險,同時部分關鍵零部件及原材料供應鏈受到打擊。中國是最大的能源、礦產和糧食等大宗商品進口國,金屬礦產的進口量至少占了全球一半。進口大宗原材料價格和運輸成本的上升,直接傳遞到工業品導致PPI價格上漲。從PPI向CPI,價格會從生產品向消費品慢慢傳遞。汪泓認為,目前這種價格傳導過程還會持續。
汪泓認為,為了有效應對國際形勢對于中國經濟的影響,中國應加強國際合作,進一步推進全球一體化市場,加強與周邊國家和地區經濟的合作;在供應鏈、產業鏈方面,著力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產業鏈、供應鏈,重視“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中的國內大循環;在糧食安全方面,要確保糧食產量和供應穩定,實現糧食進口來源多元化;在能源安全方面,統籌考量“雙碳”戰略與能源安全,加強能源供給多元化。尤為重要的是要增強對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信心。
她強調,在俄烏沖突、地緣政治、疫情沖擊的紛繁世界格局下,全球人民追求和平與發展的意愿不可抗拒,經濟全球化的客觀規律不可改變,要在經濟全球化中尋求合作,真正實現世界各國的和平、合作和互利共贏,推進全球的共同安全、共同發展、共同繁榮。(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