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守正方能創新 專家建言中國數字金融關注三大方向
中新財經記者 王恩博
金融與數字的融合給人們生活帶來諸多便利,卻也曾因一味追求所謂“創新”滋生風險隱患。多位專家8月31日在北京舉行的“第七屆融城杯金融科技創新案例評選啟動儀式”上表示,守正創新才能經受住時間檢驗,未來中國數字金融應關注三大方向。
【資料圖】
新金融聯盟理事長、中國工商銀行原行長楊凱生在會上表示,近年來中國金融科技創新取得突破性發展,在此階段中進步很快,有些領域走到國際金融科技界前列。但毋庸諱言,這個過程中也出現一些問題、產生一些損失、形成一定風險,對金融科技發展本身帶來不良影響。
針對這些現象,官方多次強調“依法將金融活動全面納入監管”,針對金融科技的監管體制機制也不斷升級完善。
在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副院長、北大數字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黃益平看來,近幾年,中國金融科技行業出現兩個重要變化。一是從早期“野蠻生長”變成監管全覆蓋,“監管框架之下,自然會有一些業務能夠比較順暢開展,一些業務難以生存,不管做什么都需要符合監管要求?!?/p>
二是持牌機構在金融創新中作用越來越大?!拔磥頂底纸鹑诎l展主體應該都是持牌機構”,黃益平說,會有一部分科技公司做輔助性工作,但其實質是用科技支持金融活動和傳統持牌機構,用數字技術幫助金融機構作決策。
面對新的形勢,與會專家認為,未來數字金融領域有三個重要發展方向值得行業關注。
一是從普惠功能向宏觀功能發展。當前數字金融熱點主要集中于普惠領域,這一趨勢還將延續很長時間。但與此同時,金融科技在支持中小微企業創新、推動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上的作用也將愈加凸顯,從而體現其宏觀功能。
第二,從“2C”(面向個人)向“2B”(面向企業)轉變。以往數字金融的熱點領域是“2C”業務,在現行業務框架中,即便支持中小微企業仍是以基于“2C”的大數據分析為主。未來,產業鏈、供應鏈、物聯網將對實體經濟帶來更加直接、規模更大的支持,賦能企業業務持續擴張。
第三,從境內向境外發展。當前創新主要集中于境內業務,隨著人民幣國際化,資本項目跨境流動將越發活躍,這一過程當中,會產生很多創新機會。
金融科技發展道路正不斷拓展,如何將合法合規、有益有效的創新推而廣之頗為關鍵。由新金融聯盟和金融城聯合主辦,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和北京大學數字金融研究中心提供學術支持的“融城杯金融科技創新案例評選”當天正式啟動。
該評選此前已舉辦六屆,共評出59個案例。本屆評委會專家包括來自財政部、證監會科技監管局、北京市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等監管部門的官員,以及業內著名專家學者和資深金融從業者。
據了解,此前評出的案例中,有26個案例聚焦在財富管理、消費金融、普惠金融、數字營銷等大零售領域,有22個聚焦供應鏈金融、金融云、交易銀行等公司業務領域。此外,有11個案例在智慧風控、大數據征信、監管科技平臺搭建等方面成效卓著。
新金融聯盟秘書長吳雨珊表示,希望通過此次評選推動金融領域科技自立自強,鼓勵優秀機構攻堅克難,表彰突出的技術成果和商業模式,在推動技術進步同時,助力更多普通百姓和小微企業獲得高效金融服務,從而助力實體經濟發展。(完)
關鍵詞: 實體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