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施雙循環戰略要解決內部市場問題、完善產業鏈
中國作為一個大的經濟體,首先要保證自己的內循環。內循環包括兩層含義。首先,實施內循環需要國內的生產與需求能夠匹配。換言之,要保證國內的消費有足夠的增長,能夠消化掉現有的生產能力。針對低收入人群,就需要去提高他們的技能和收入。否則,內循環就無法真正循環起來。簡而言之,實施內循環首先要解決內部市場的問題,這也是內循環的根本問題。
其次,除了低收入階層和富裕階層之間的平衡之外,內循環還包括另一層含義:中國的產業鏈也需要實現內循環,不能在某些方面完全求助于國際市場。以半導體行業為例,我認為中國現在的通信設備是全球最好,華為、中興都是有力證據。但是在這一領域,中國有一個很大的弱點是缺乏內循環,沒有完善的半導體產業鏈,以至于某些關鍵部件完全被他國控制。當各國都努力追求全球化時,中國可以利用全球的資源配置,利用最好、最便宜的芯片以及其他半導體器件去組裝出全球最有競爭力的通信設備,然后再賣給全世界。這一路徑不會出現問題。但當風向轉變,像現在以西方國家為首的逆全球化浪潮越來越明顯時,這一路徑就會出現很大的問題。當一個國家的某一產業缺乏完整的產業鏈時,就會在很多地方受制于人,特別是在逆全球化的情況下,發展特別好的企業也可能突然被置于死地。
所以,在此背景下,國家提出以“內循環為主”也是要努力建成完整的產業生態。比如在半導體器件上起碼實現70%由國內生產,可以進口一部分,但核心的技術都需要自己掌握。只有這樣,在遇到危機時刻,我們才能處于不敗之地。這就是內循環的第二層含義:要實現產業的平衡與完備。
關于外循環,中國要向更加豐富、多樣化方向發展。原先國內產品出口更多地集中在歐美市場,現在就需要更加多樣化。特別是隨著“一帶一路”項目的落實,它會帶動周邊國家的發展,它們的消費能力一旦有所提升,中國對這些國家的出口就會有增長。多樣化的選擇也能分散中國對外出口的風險,這樣就實現了更好的外循環。
中國比較優勢仍然存在,不會出現外資撤離潮
在投資領域,一些國家正在推動企業回流,一些跨國公司也開始審視對中國供應鏈的依賴,但我認為目前不會出現外資撤離潮,有一些外資撤離屬于正?,F象。因為當年外資的到來是考慮到中國在某些方面一定的比較優勢。但現在這些比較優勢是否還存在呢? 比如,當年外資來中國時享受到一定的土地優惠政策,但現在中國的土地價格增長很快。與此同時,勞動力的價格也在上漲。這些情況就會導致一些產業鏈比較短的企業離開中國。
但是,中國現在仍然具有獨特的比較優勢,我們有完善的基礎設施,工作效率也非常高,投資商在決策時就會考慮這些問題。比如他們想搬遷到印度、墨西哥,雖然這些地方的土地、勞動力會比較廉價,但這些國家的基礎設施、行政效率、勞動力素質遠遠比不上中國。所以在這種背景下,很多復雜工藝的制造業不僅沒有離開,反而還在向中國聚集。
最簡單的一個例子就是特斯拉。2019年,特斯拉在上海建成一個超級工廠。顯而易見,在上海設立工廠成本肯定很高,但它仍然在盈利。這是因為:第一,中國的市場很大;第二,中國的綜合成本仍然非常合適。除特斯拉外,還有一個很大的外資企業——波音,它在舟山投資建設了一個組裝基地。很顯然,航空制造業也屬于需要復雜工藝的產業。從這些案例就能看出,現在需要復雜工藝的企業正在向中國集聚。
通過自我發展、擴大產品進口渠道保障中國供應鏈安全
在實施“雙循環”戰略中,要進一步提高中國供應鏈的安全性和穩定性。這涉及兩個方面。第一是通過自我發展完善產品供應鏈,掌握核心技術擺脫他國限制。比如在能源供應領域,目前中國主要的能源來源是煤炭,但煤炭污染嚴重,為解決這一問題,我們可以通過把煤經過氣化、液化等方式處理,然后再使用,就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污染。
第二是確保產品種類、進口渠道的多樣化。仍以能源領域為例,中國可以通過擴大能源進口的種類,比如石油、天然氣、核能等提高供應鏈的安全性與穩定性。此外,也可以通過進口渠道的多樣化,降低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