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降,秋風起。經歷了七個月的季節性禁漁期,數百艘漁船在平靜的太湖水面拉開大網,捕撈鮮味。與以往不同的是,今年漁民們的等待時間將被持續拉長:10月1日起,太湖水域全面禁捕,為期十年。
這是《長江流域禁漁計劃》落地的一個縮影。2020年初,農業農村部在官網發布關于長江流域重點水域禁捕范圍和時間的通告,宣布實行暫定為期十年的常年禁捕,其間禁止天然漁業資源的生產性捕撈。
陽澄湖大閘蟹協會原會長、大閘蟹品牌聯盟榮譽理事長楊維龍告訴第一財經記者,盡管禁漁去年就已經開始,但從產量來看,全國大閘蟹的總產量總體呈上升趨勢,這主要得益于內塘養殖擴大和稻田蟹的增產。從價格來看,品質優良的大閘蟹仍有小幅漲價空間。
中國五大淡水湖將十年“無漁”
江蘇的另一大湖——洪澤湖也將在10月結束繁忙捕撈的景象。從去年8月開始,鄱陽湖、洞庭湖、巢湖相繼宣布進入十年禁捕期。這意味著,中國五大淡水湖將共同走進史上最長的全面禁漁期。
值得注意的是,洪澤湖是上述湖中唯一不屬于長江流域的淡水湖,但是依然被劃入了十年禁漁的行列。對此,江蘇省漁業技術推廣中心高級工程師梅肖樂向第一財經記者解釋:“盡管洪澤湖屬于淮河流域,但與長江流域貫通。同時,全省已經把漁業資源保護提高到了較高的政治站位,所以洪澤湖也就被納入了禁漁范疇。”
禁漁,根源在于越發緊迫的生態壓力。2019年,長江生物完整性指數已跌至最差的“無魚”等級。作為聯合提出“長江十年禁漁政策”建議的專家之一,徐跑曾對媒體解釋,十年時間可為以“四大家魚”為代表的長江漁業資源提供至少2~3個世代的保護期,使自然種群得以恢復。而對于江豚等以魚為食的大型動物來說,禁漁十年是它們長久生存的希望。
休整,也一直在進行。2018年5月,蘇州市人民政府和江蘇省海洋與漁業局正式對外發布公告,明確了太湖中最后一塊圍網養殖區的拆除補償方案。
依托在大中型湖域中架設圍網進行集約化養殖,圍網養殖是介于純天然生長和純人工喂養之間的一種生態養殖方式。2007年太湖藍藻爆發后,湖區圍網養殖面積從2008年20.4萬畝,到2018年4.5萬畝,再到2019年清零。過密的圍網養殖淡出人們的視界,還給了湖泊以水質凈化、洪水調蓄和氣候調節的生態功能。
沒了野生捕撈,就沒了太湖特產?并非如此,取而代之的是帶有尾水凈化功能的標準化池塘。中國漁業統計年鑒顯示,2019年中國人工養殖淡水產品產量占比達到94.24%,天然生產的產量占比僅為5.76%。
“端上餐桌的絕大多數都屬于人工養殖。”中國漁業協會河蟹分會秘書長韓英林告訴第一財經記者,“不管是哪個湖,退養還湖都是大趨勢。”
但行業另一個需要面對的問題是,部分水產品種尚未實現大面積人工養殖。“太湖三白”中的白魚、白蝦養殖產業較為成熟,但是銀魚卻還是以野生捕撈為主。
“這里既有市場的原因,也有技術的原因。銀魚的苗種技術沒有突破,市場售價又不高,人工繁育還不如到湖里直接撈劃算。”梅肖樂解釋。
優質大閘蟹或將小幅漲價
中秋將至,中國人吃蟹的熱情可謂高漲。作為太湖大閘蟹養殖的主產區,對比2018年全湖2800噸的大閘蟹總產量,2019年蘇州吳中區拆除圍網后,全區太湖大閘蟹產量僅有約1000多噸,幾乎是斷崖式下跌。
“實際上去年全國大閘蟹的總產量是上升的。雖然拆網拆掉了一些,但是有兩方面的產量提高了。一方面是內塘養殖擴大,另一方面是北方的稻田蟹養起來了。”楊維龍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全面禁漁即將到來,大閘蟹產量會下跌嗎?其他湖域是否也會被列入禁漁名單?
楊維龍分析,這主要取決于兩方面:一是水質,看減少圍網養殖后的水域環境能否得到改善。二是市場,看消費者對養殖環境調整后的產品是否認可。如果這兩個條件轉好了,結果可能就是產量加大。如果條件都不好,結果可能就是產量減少。
相比產量,質量或許更值得被關注。“我碰到過好幾次,明明是體積很大的大閘蟹,但是吃起來沒有膏、味道不鮮甜,這肯定也不是消費者想要的。即便是二兩上下的中小型蟹,但是如果能做到口感好,這也是精品蟹。真正的好蟹,不代表體積大,也不需要局限在陽澄湖。我們一直在提‘中華好蟹’,也就是說你只要達到養殖標準了,不唯出身和大小,都是品牌蟹,都能賣上好價錢。”楊維龍說。
經驗與教訓并存。2019年,中秋節在九月初就來了,比往年足足提前了一個月。未等大閘蟹成熟,許多商家堅持捕撈起售,口感自然不好,大大降低了人們購買大閘蟹的熱情。沒人買了,當年大閘蟹的價格一路大跌。
“我們行業里有一些不規范的地方,比如這種急于求成的。按理說,只有等西北風一刮,10月、11月蟹黃和蟹膏才能成熟,不能為了眼前的利益犧牲品牌的長久價值。”談及未來大閘蟹價格走勢,楊維龍表示,考慮到市場消費水平和態度,優質品牌蟹和中小型的精品蟹的價格可能還有小幅上漲的空間,但是質量差的、濫竽充數的大閘蟹,將會是最先被淘汰的那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