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機構投資者入局,更多是以資產配置為導向。沒有國家信用背書的比特幣,始終難以擺脫投機的烙印。普通投資者投資比特幣,仍需保持謹慎。
盤點2020年各類資產表現,加密貨幣比特幣的漲勢稱得上“一騎絕塵”:標普500指數全年累計漲幅約16.5%,滬深300指數上漲約27.2%,現貨黃金、白銀分別上漲約25%、48%……相比之下,比特幣接近300%的全年累計漲幅無疑是最亮眼的。截至2021年1月3日,比特幣交易價格首次站上3萬美元,總市值突破6000億美元,再創歷史新高。而在2020年3月,彼時剛經歷一輪暴跌的比特幣,價格還停留在5000美元附近。
一年之內,比特幣漲勢如此驚人,主要原因可能在于以下三方面。
第一,從自身屬性來看,比特幣是典型的稀缺資產。不同于傳統貨幣,比特幣自2009年誕生之時起就確定了2100萬枚的發行總量,不可無限量增加,因而其供給呈現剛性。與此同時,隨著被挖出的比特幣逐漸增多,挖礦獲取比特幣的難度也日益增加。目前,一臺普通礦機需要不間斷挖掘4年多才能產出一枚比特幣,僅礦機用電量就超過10萬千瓦時。加之2020年5月份,比特幣完成第三次產量減半,也就是說,挖出一個區塊獎勵的比特幣已由最初的50枚減少到6.25枚,刺激了比特幣價格的上漲。
第二,2020年全球普遍寬松的貨幣政策推高了通貨膨脹預期,投資者對比特幣的避險需求提升。過去一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世界經濟嚴重衰退,多國央行普遍采取壓低基準利率、擴張債務規模等方式提振經濟,由此導致貨幣貶值風險加劇。例如,美聯儲實施無上限量化寬松等政策,使得美元供給過度充裕,2020年美元指數較年內高點下跌約11.5%。出于對中長期通脹加劇的擔憂,同時為避免名義本金的折損,不少投資者轉而選擇比特幣等加密貨幣對沖風險。從某種意義上看,比特幣已經部分擁有了黃金等資產的避險屬性。
第三,區塊鏈技術落地、加密貨幣應用場景的增加,帶動了對比特幣的需求。當前,數字經濟發展迅猛,區塊鏈游戲、加密收藏等新業態持續涌現,區塊鏈技術已經拓展至儲蓄、貸款、保險等金融領域。一方面,技術的落地提升了比特幣作為數字資產“一般等價物”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比特幣自身應用場景的增加,更激發了投資者的熱情。2020年10月,美國主流支付平臺PayPal宣布允許其平臺商戶選擇比特幣作為支付方式之一,該消息公布后一周比特幣價格上漲超過1000美元。同月,新加坡最大商業銀行星展銀行宣布將提供加密貨幣交易。比特幣開始獲得機構投資者、上市公司、大型銀行和支付公司的青睞,這也是本輪行情與此前明顯的不同之處。
不過,大量機構投資者入局,更多是以資產配置為導向。與之相伴而來的是投資體量的增大,這也意味著本就沒有價值錨定的比特幣可能遭遇更大的價格波動。對于普通投資者而言,這并非利好。
同時需要注意的是,在我國,比特幣不具有與貨幣等同的法律地位,不能且不應作為貨幣在市場上流通使用。早在2013年,人民銀行等五部門就聯合下發過防范比特幣風險的通知。沒有國家信用背書的比特幣,始終難以擺脫投機的烙印。因此,普通投資者投資比特幣,仍需保持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