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農民收入水平的提高,鄉村新建房屋越來越多,但新房外立面裝修規劃不統一、舊房屋風貌破損、環境臟亂等現象日益嚴重,出現了“有新房無新村,有新村無新貌”的尷尬境遇。針對這一現狀,廣西壯族自治區田東縣以“三個結合”為抓手,著力破解“錢從哪里來”“精品怎么創”“如何保長效”三大難題,推動鄉村風貌提質升級。經過三年多努力,全縣打造形成一批特色街區,一個個升級版的美麗新村躍然而出。
——突出財政與社會相結合,著力破解“錢從哪里來”難題。
通過“三個一點”,多渠道解決資金投入問題。
一是財政資金投入一點。從2017年起實施“特色街道三年提升計劃”,每年每個鄉鎮投入300萬元,在完善鄉村道路、文化廣場、排污管網等公共基礎設施的基礎上,推進街區房屋外立面改造,打造立面整潔靚麗、配套設施齊全、人居環境優美的集鎮建成區。三年共投入財政資金9000余萬元,改造民房外立面達13萬平方米,廣場改造2.5萬平方米。
二是社會資本注入一點。充分發揮公共財政的杠桿作用,撬動12.12億元社會資本參與鄉村風貌提升和產旅發展,集中投入實施了85個產旅整合及特色種養項目,形成了產業融合發展基地38個。
三是群眾籌資投勞一點。積極發動優秀鄉賢支持家鄉建設,并通過成立專業合作社,鼓勵群眾集資捐款、投工投勞。如祥周鎮睦群村垌群屯通過創新構建“黨建+兩會一社+農戶”(屯務理事會、在外務工人員協會,新桂生態旅游合作社)模式,帶動群眾自發籌集各類資金360萬元,自行打造的宜居鄉村產旅融合示范點已初具雛形。
——突出“塑形”與“鑄魂”相結合,著力破解“精品怎么創”難題。
充分挖掘鄉村生態和農耕文化的獨特魅力,以鄉村旅游、生態農業、休閑農業等產業為支撐,持續鑄造提升鄉村的“形”和“魂”。
一是突出文化特色,挖掘文化內涵。按照“一鎮一特色、一村一亮點”的思路,結合各自文化特色,建成了祥周鎮“古鎮新城”、印茶鎮“紅色故里”、思林鎮“嘹歌之鄉”等10個各具特色的集鎮區示范點,串點成線完成10個鄉鎮鎮區沿線村莊1344棟房屋立面改造,著力打造右江河谷交通沿線特色風貌示范帶、北部和南部鄉鎮地質奇觀等,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村莊文化名片。
二是突出產業支撐,帶動經濟發展。堅持風貌改造與產業發展相融合,通過風貌改造,促進產業良性發展。集鎮改造完成后,鄉鎮街市增加沿街鋪面1115間,鋪面月租金平均增長約1000元/間,沿街鋪面經營率達100%,帶動9407人就業,其中貧困戶862人。同時,依托鄉村人居環境的改善,大力發展農村電商、休閑度假、旅游觀光等新產業新業態,打造了一批精品示范村。建成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4個”。
——突出建設和管理相結合,著力破解“如何保長效”難題。
充分發揮“三大作用”,突出管建并舉,保證鄉村風貌特色鮮明和長效長治。
一是發揮規劃引領作用。嚴格審核把關10個鄉鎮風貌改造規劃藍圖,先后組織開展4次集中參觀考評,通過交流學習、觀摩評比、績效激勵等方式,總結評優、推廣經驗,不斷提高改造規劃方案水平。嚴格執行“一戶一宅”政策,加強批后監管,管控農村住宅地和建設風貌。
二是發揮制度保障作用。建立縣、鄉、村有制度、有標準、有隊伍、有經費、有督查“五有”村莊人居環境及公共設施管護長效機制,探索建立專業化、市場化建設和運行管護模式,完善鎮村巡查、縣執法的“兩違”巡查管控機制,推動鄉村風貌治理制度化、長效化。
三是發揮村民自治作用。大力倡導“自己的家園自己建、自己的家園自己管”的理念,推動各村制定村規民約,搭建群眾建設、群眾管理、群眾智慧的共建平臺,引導村民參與鄉村風貌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