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買了才發現其實里面有很多坑……”新浪微博認證為“中國國旅(浙江)國際旅行社策劃總監”在微博上吐槽“新冠隔離險”。
春節將至,全國人員流動比平時增加,不少保險公司推出了價格低、購買方便的“隔離險”。但記者了解發現,所謂的“隔離險”并非是一個單獨險種,消費者購買容易理賠難,看似簡單卻陷阱多。不少業內人士表示,保險公司或平臺節前重推“隔離險”多是噱頭增流,消費者購買時要細讀條款,特別是免責條款。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張忠安
打擦邊球“出圈”
記者在搜索引擎中輸入“隔離險”關鍵詞,檢索的結果達到2200多萬條,檢索結果靠前的內容基本都是有關“隔離險”的廣告。而且廣告詞都非常抓眼球,如“10.8元起”“居家隔離賠付200元/天”。
所謂的“隔離險”,2021年年中就逐漸走進大眾視野,此類保險往往同時保障新冠肺炎身故、確診、隔離以及意外傷害等情況。早在2020年2月,中國銀保監會就提出,禁止保險公司開發新冠肺炎單一責任產品。根據監管要求,市面上的“隔離險”大多是意外險、疾病險的擴展,其承擔了包括因疫情防控政策而強制隔離的津貼,實際上就是意外險+新冠相關責任險。
值得注意的是,從目前市面上見到的“隔離險”,平均月費從4.9元到60元不等,保費較低,理賠回報誘人,購買便利,對有需要保障的人群,有較大吸引力。然而,作為一種新的業務,“隔離險”在銷售和理賠中存在一些模糊、易混淆的地帶,保險公司和銷售平臺也利用這種模糊打擦邊球,賺取流量。
實際理賠 “套路”多
上述“中國國旅(浙江)國際旅行社策劃總監”說:“‘隔離險’真的是智商稅,就是投保人若在保期內因為新冠肺炎疫情而被隔離,則可在隔離期內享受津貼補助,金額在每天300元到500元。但我買了才發現其實里面有很多‘坑’?!庇浾邚哪惩对V平臺也了解到,消費者對“隔離險”的投訴多是因為購買容易理賠難。這位策劃總監就用自己的案例,列出了至少8條“居家隔離也能賠”的“坑”。
免責條款要看清
保險人員稱,消費者在購買時,不僅要看理賠條款,更要看免責條款。很多“理賠難”就出在免責條款中。
記者在某航空公司貼出的新冠疫情隔離津貼看到,被保險人在保單載明的保險期間內搭乘飛機、火車、輪船、營運汽車,因同乘旅客確診新冠導致被保人被強制集中隔離的,可以提供2000元/天,最高28000元的保障。
但該保險公司給出的除外責任有7項,如被保人在保險起期前已確診新冠肺炎的;被保人在保險起期前14日去過境外或中高風險地區,或接觸過新冠確診病人的;被要求居家隔離的;交通工具的出發地/途經地/到達地在起保前及保險期限內被公布為中高風險地區的等。即使觸發理賠條件,理賠還需要提供隔離證明、集中隔離醫學觀察解除單等并加蓋地方衛健委或疫情防控指揮部印章。